前 言
“十二五”時期,是龍巖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時期,是緊緊抓住國家支持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支持原中央蘇區加快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是確保我市“提前三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關鍵時期。科學編制和有效實施“十二五”規劃,對推進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顯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對建設生態型經濟樞紐和海西重要增長極,具有重大意義。
《龍巖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以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和《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國務院《意見》)為指導,認真貫徹市委三屆八次會議審議通過的《中共龍巖市委關于進一步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來福建及我市考察重要講話精神,推動龍巖跨越發展的若干意見》,根據市委三屆九次會議審議通過的《中共龍巖市委關于制定龍巖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市委《建議》)編制,主要闡明我市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目標任務和政策舉措,是政府依法履行職責、引導市場主體行為、制訂實施各級各類規劃和相關政策的重要依據,是全市人民為之共同奮斗的行動綱領。
龍巖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
綱 要
“十一五”時期,是極不平凡的五年。我市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認真貫徹國務院《意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成功克服重大自然災害不利影響,積極融入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我市各縣(市、區)作為原中央蘇區縣參照執行西部政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有序推進?!笆濉睍r期,省委《建議》明確我市作為“產業集中區”,對龍巖發展提出新的要求、寄予新的期望,市委集思廣益、高瞻遠矚,作出推動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重大決策,我市建設生態型經濟樞紐和海西重要增長極進入新的歷史階段。
一、發展環境
?。ㄒ唬笆晃濉睍r期經濟社會發展就
1、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結構調整成效顯著?!笆晃濉睍r期,全市國民經濟總體呈現持續快速發展態勢,經濟總量、財政收入實現翻番。2010年全市GDP總量達991.5億元,為“十五”期末的2.5倍,全市GDP五年年均增長14.6%,比“十五”時期提高4.6個百分點,比全省平均高0.8個百分點,占全省的比重由“十五”末期的5.9%提升到7.2%。人均GDP由2005年的1.46萬元增加到2010年的3.56萬元,年均增長14.2%,與全省差距進一步縮小。財政總收入是2005年的2.8倍,年均增速達23%,比“十五”時期高7.8個百分點。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三次產業比重由2005年的19.5:43.8:36.7調整為2010年的13:53.3:33.7?!胺琴Y源型”工業占據半壁江山,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迅猛,股份制經濟異軍突起。卓越新能源、東源環保、億隆家飾、暢豐車橋等4家企業先后上市,紫金礦業回歸A股、龍工控股H股再融資,共募集資金140億元,全市上市公司累計達7家。
2、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十一五”以來,堅持城鄉統籌,深化農村改革,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持續提高,促進全市農業經濟穩定增長。2010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12.3億元,年均增長3.5%。全市市級以上龍頭企業69家,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15家。農產品加工業產值突破百億,達到146億元?!傲ā惫こ坛尚э@著,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
▲“六通”工程:指農村通路、通電、通話、通水、通廣播電視、通客車。
3、工業化進程快速推進,重點支柱產業不斷壯大?!笆晃濉睍r期,堅持發展與調整有機結合,依托大企業、大集團的帶動作用,全力做大做強“10+3”重點產業,加快工業園區和工業集中區建設,工業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經濟效益好的良好態勢,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新階段。2010年全市實現工業總產值1269.8億元,年均增長24.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由“十五”末的644戶增加到2010年的1409戶。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連續7年位居全省第一。重點支柱產業、園區工業日益壯大,機械產業、建材產業、農產品加工業、煙草產業和龍州工業園區、龍巖經濟開發區工業、上杭工業園區產值先后破百。
▲“10+3”產業:“十一五”期間,我市確定重點發展煙草、機械、鋼鐵、銅、建材、紡織、電力、煤炭、農副產品加工、旅游等10個產業,重點培育醫藥化工、電子信息、現代物流等3個產業,統稱“10+3”產業。
4、固定資產投資迅猛增長,投資環境明顯改善?!笆晃濉币詠?,緊緊圍繞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經濟發展后勁,深入實施項目帶動,不斷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力度,建成龍長高速、永武高速公路,開工建設龍廈高速鐵路、雙永高速公路、贛龍鐵路擴能工程等一批重點交通項目。五年間,全市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753億元,是“十五”時期的4.3倍,年均增長36.4%,年均增速比“十五”時期高23.6個百分點。投資結構呈現民營投資主導、工業投資迅猛增長的特點,非國有經濟投資占全部投資的76.8%,全市工業投資占全部投資的45.1%。
5、商品市場繁榮活躍,市場體系不斷完善。“十一五”期間,全市消費市場快速發展,以汽車為代表的大宗耐用消費品進入大眾家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成倍增長。2010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5.8億元,為2005年的2.3倍,年均增長18.6%,比“十五”時期高6.4個百分點。新型業態迅猛發展,連鎖企業、超級市場、專賣店、專業店等零售業態迅速壯大,多主體、多層次、多業態、多元化商貿流通格局不斷完善。
6、對外經貿成果豐碩,旅游事業蓬勃發展?!笆晃濉逼陂g,努力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把產業優勢轉化為出口優勢,把閩粵贛邊的區位優勢轉化為對外開放優勢,不斷提高利用外資水平,加強區域協作,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2010年,全市外貿出口總值13.1億美元,為2005年的8倍,年均增長51.5%;五年累計實際利用外資23.04億美元,為“十五”期間的7倍。按照海峽西岸經濟區旅游產業發展布局,充分發揮旅游資源特色優勢,不斷改善旅游設施和提高旅游服務水平,大力發展紅色旅游、客家文化旅游和綠色生態旅游。2010年,全市接待過夜旅游人數217萬人次,比2005年增長1.7倍。
7、城鎮化水平穩步提高,城鎮聚集力增強。“十一五”期間,堅持以工業化促進城市化,深入實施城市體系建設,不斷完善城鎮公共設施,城鎮化進入了較快發展階段。2010年全市城鎮化率達到45%,比2005年提高6.5個百分點。中心城市建成區面積38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擴大8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一個中心城區、南北兩個新區、三座衛星城”的城市發展空間布局。
8、民生條件持續改善,社會事業和諧發展?!笆晃濉币詠恚青l居民收入穩步增加,居民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明顯進步。2010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06元,年均增長11.7%;農民人均純收入6931元,年均增長10.7%。全市勞動就業穩步增加,被評為首個省級創建創業型城市,社會保障水平明顯增強,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和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大幅提高,社會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提前實現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城鄉低保、困難家庭求助和養老服務力度加大。中心城市18家水泥污染企業全面關閉,境內九龍江、汀江、閩江流域水環境整治成效顯著,縣(市、區)全部建成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場。安全生產“四項指數”持續下降,“平安龍巖”建設成效明顯??萍际聵I突飛猛進,成為省內首個市級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和全國唯一的國家可持續發展產業基地。教育事業加快發展,提前三年全面實現“雙高普九”目標,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不斷改善農村辦學條件,在繼續實施“兩免一補”、“國家助學金”政策基礎上,先后免除農村義務教育學雜費和城市義務教育學雜費。文化事業繁榮發展,建成龍巖博物館、龍巖圖書館等一批文化設施,福建(永定)土樓列入“世遺”,“海峽客家”品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衛生事業持續加強,實施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全面推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農村醫療救助,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7.5%。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2‰,被確定為“全國人口和計劃生育綜合改革示范市”。體育事業成果輝煌,新建了一批綜合性體育場館,體育基礎設施建設跨入全省先進行列,龍巖籍運動員奪得三塊奧運金牌,實現龍巖體育歷史性跨越。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不斷提升,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和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取得顯著成效,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加強。
指標名稱 |
規劃目標 |
規劃完成 |
地區生產總值(億元) |
771 |
991.5 |
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 |
11 |
14.6 |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元) |
25600 |
35600 |
三次產業增加值比重 |
15.2:52.6:32.2 |
13:53.3:33.7 |
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年均增長(%) |
20 |
27.5 |
城鎮化率(%) |
48 |
45 |
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 |
13 |
23 |
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 |
13 |
26.2 |
單位GDP綜合能耗 |
下降20% |
預計下降20% |
億元國內生產總值死亡率(人/億元) |
1.57 |
0.31 |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億元) |
800 |
1753 |
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 |
12 |
18.6 |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
103 |
102.8 |
五年累計實際利用外資(億美元) |
10.5 |
23.1 |
外貿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 |
15 |
51.5 |
森林覆蓋率(%) |
78(省標) |
73.1(國標) |
城市(含縣城)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
70 |
100 |
城市(含縣城)污水處理率(%) |
60 |
86.9 |
人口自然增長率(‰) |
9.2 |
6.2 |
戶籍總人口(萬人) |
305.5 |
295 |
國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9 |
預計9 |
每千人口病床數(張) |
2.8 |
3.5 |
每千人口醫生數(人) |
1.3 |
1.5 |
人均預期壽命(歲) |
75 |
預計75 |
五年累計城鎮新增就業(萬人) |
12.5 |
13.6 |
五年累計轉移農村勞動力(萬人) |
30 |
預計30 |
城鎮登記失業率(%) |
4.5 |
2.87 |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 |
80 |
97.5 |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 |
7 |
11.7 |
農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長(%) |
7 |
10.9 |
城鎮恩格爾系數(%) |
38 |
37.7 |
農村恩格爾系數(%) |
42 |
45.8 |
?。ǘ笆濉睍r期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1、面臨的機遇
——綜合國際國內形勢判斷,和平發展合作仍是當今世界的時代潮流,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內需拉動潛力巨大,經濟結構轉型加快,勞動力素質不斷提高,各方面體制機制繼續完善,社會政治大局穩定,這些都為我市保持持續較快發展提供了良好外部條件和廣闊增長空間。
——國家大力支持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支持原中央蘇區加快發展。海峽西岸經濟區是國家確定的重點發展區域,國家各部委和央屬企業從規劃、政策、項目、資金等方面都給予積極支持。要緊緊把握參照執行西部政策和建設海西產業集中區的重大機遇,爭取中央、省對原中央蘇區縣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為實現跨越發展創造條件。
——海峽兩岸經貿聯系日益緊密,大力發展經貿關系成為兩岸主流民意。兩岸關系步入和平發展的新軌道,閩臺交往的“五緣”優勢更加凸顯。發揮“海峽客家”文化優勢,先行先試,加快構筑龍臺交流合作平臺,使閩西成為兩岸經貿合作、文化交流和人員往來的重要通道,以文化促交流,以交流促經貿,以經貿促發展,促進龍臺文化、經貿合作交流更加緊密、更有成效。
——改革開放以來形成了良好工作基礎,閩西發展的作為空間進一步拓展。改革開放30年來,閩西大地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歷史性巨變,綜合實力顯著提升,基礎設施得到有效改善,發展思路舉措不斷拓展完善,形成了廣大干部群眾參與發展、支持發展的共識和合力。
2、面臨的挑戰
——經濟形勢依然存在較多不確定因素。當前,經濟發展積極變化和不利影響同時顯現、國內因素和國際因素相互影響。對我市而言,總量不大、層次不高、實力不強、后勁不足等問題并存,需要我們全面、準確判斷形勢,各方面困難考慮得更充分一些,應對各種挑戰的工作做得更扎實一些,千方百計保持我市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良好勢頭。
——加快經濟結構調整面臨新的要求。目前,我市的經濟結構、統籌城鄉、區域發展等不平衡問題較為凸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制約壓力進一步突出,經濟運行的制約因素還比較多。必須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三次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保持社會和諧穩定面臨較為復雜的新形勢。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的公共服務需求全面快速增長,公共服務供求矛盾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社會結構變動加劇,利益主體日趨多元,統籌協調各方利益關系難度加大,對完善社會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安全生產、食品安全、衛生防疫、自然災害、生態環境等方面,對妥善應對各種突發公共安全事件,有效提高危機管理和抗風險能力提出新的挑戰。
——改革攻堅面臨新的考驗。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科學發展,迫切需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消除影響市場力量發揮的體制性弊端。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社會和諧,迫切需要消除導致分配結構不合理、公共服務不到位的制度性障礙。進一步改革必須涉及利益關系的深層次調整,進行增量與存量調整的改革階段已進入“深水區”,更具復雜性和艱巨性。
二、總體構想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來福建及我市考察的重要講話精神、國務院支持海西建設《意見》,堅持“先行先試、加快轉變、民生優先、黨建科學”,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跨越發展為主線,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立足點,持續推進產業、基礎設施、城市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農村經濟、民生經濟,深化龍臺交流合作,提升農業現代化、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建設生態型經濟樞紐和海峽西岸經濟區重要增長極,為提前三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決定性基礎。
?。ǘ┗疽?/p>
——堅持解放思想和先行先試。增強憂患意識、機遇意識、開放意識、創新意識,支持一切有利于發展的改革探索,敢于謀劃前人未謀之策、運作前人未做之事,不斷創新發展理念和思路,加快構建有利于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體制機制,增強發展動力。
——堅持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推動產業優化升級,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增強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
——堅持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深入實施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戰略,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提高勞動者素質,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強化科技與人才對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支撐作用。
——堅持優先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以人為本,統籌兼顧,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保障社會公平正義,讓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堅持推進“兩型”社會建設。全面推進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加快形成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堅持全方位擴大開放。拓展開放空間,開放一切可以開放的領域,積極對接國內外市場,迅速壯大外經貿總量。
?。ㄈ┌l展目標
主要目標。努力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壯大經濟總量、提升綜合實力,主要經濟指標實現“三個突破、三個翻番”。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成效顯著,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重點發展“1+2”產業,努力建設“155”產業基地,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產業集中區,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增加,單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繼續降低,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社會建設顯著加強,城鄉統籌協調發展,覆蓋城鄉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明顯提高,文化事業加快發展,公民道德素質、科學文化和健康素質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會更加和諧穩定。對外開放進一步拓展,體制機制更加科學,市場化、國際化程度和政府行政效率進一步提高,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新進展,外向型經濟取得新突破。龍巖在全省的地位作用繼續提升,建設兩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試重要區域明顯進步,服務周邊地區發展的對外開放通道日臻完善,生態型經濟樞紐和海峽西岸經濟區重要增長極基本形成。
▲“1+2”重點產業。即重點培育1個千億級產業,發展2個500億級產業。千億級產業指機械產業,2個500億級產業指商貿物流業和有色金屬產業。
▲“155”產業基地。即:1個世界級產業基地(世界級工程機械產業基地),5個全國性產業基地(全國精品卷煙生產基地、全國環保產業基地、全國金銅產業基地、全國建材產業基地、全國稀土產業基地),5個海西產業基地(海西汽車產業基地、海西能源基地、海西紡織產業基地、海西農產品加工基地、海西商貿物流基地)。
▲“三個突破、三個翻番” 。即:到2015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0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突破3000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五年累計突破5000億元;財政收入、消費品零售總額、外貿出口等3個重要指標總量均實現翻一番,年均增長15%。
具體指標:
——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全市地區生產總值持續增長態勢,力爭增速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確保總量突破2000億元,比2010年翻一番;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8%,突破3000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0%,五年累計突破5000億元。財政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外貿出口年均增長15%,均比2010年翻一番。先進制造業和服務業比重進一步提升,三次產業結構由2010年的13:53.3:33.7調整優化為9∶55∶36。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5個百分點,達52.5%。
——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城鄉居民收入努力實現與經濟增長同步,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均達11%。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5‰以內,期末常住總人口控制在291萬人以內。城鎮保障性住房建設套數完成省下達任務。價格總水平保持基本穩定。
——改革開放不斷深化。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明顯進展,政府職能加快轉變,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參與國際和區域經濟合作能力顯著增強。五年累計實際利用外資45億美元(歷史口徑),外貿出口總額年均增長15%以上。
——社會建設明顯加強。健全社會保障體系,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完善,保障水平不斷提高。城鎮職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凈增6萬人,“十二五”期末達28萬人。每千人口醫療機構床位數達到4.3張,每千人口醫生數達2.1人,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5%以上。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90%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以內,五年累計新增城鎮就業12萬人。財政性教育支出占財政一般預算支出比重達到23%,年均增長15%,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5年,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8%,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90%。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2%,年均增長20%。R&D投入占GDP比重達全省平均水平。
——生態環境持續優化。生態市建設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生態文明理念不斷增強,森林覆蓋率達75.35%(國標)以上,保持全省領先;耕地保有量238萬畝;單位地區生產總值綜合能耗和二氧化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在省下達的指標以內。污水和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有明顯提高。
分類 |
序號 |
指 標 名 稱 |
單位 |
2015年 目標 |
年均增長 或提高 |
指標 屬性 |
|||
經 濟 發 展 |
1 |
地區生產總值 |
億元 |
2000 |
11%以上 |
預期性 |
|||
2 |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 |
萬元 |
6.6 |
10%以上 |
預期性 |
||||
3 |
財政總收入 |
億元 |
326 |
15% |
預期性 |
||||
4 |
地方財政收入 |
億元 |
133 |
15% |
預期性 |
||||
5 |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
億元 |
五年累計5000 |
20% |
預期性 |
||||
6 |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
億元 |
600 |
15% |
預期性 |
||||
7 |
外貿出口總額 |
億美元 |
26 |
15% |
預期性 |
||||
8 |
實際利用外資(歷史口徑) |
億美元 |
五年累計45 |
預期性 |
|||||
9 |
三次產業增加值比重 |
% |
9:56:35 |
預期性 |
|||||
10 |
城鎮化率 |
% |
52.5 |
1.5% |
預期性 |
||||
民 生 發 展 |
11 |
年末常住總人口 |
萬人 |
291 |
7.5‰ |
約束性 |
|||
12 |
城鎮登記失業率 |
% |
4.2以內 |
預期性 |
|||||
13 |
城鎮新增就業人數 |
萬人 |
五年累計12 |
預期性 |
|||||
14 |
城鎮職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 |
萬人 |
五年凈增6 |
預期性 |
|||||
15 |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31000 |
11% |
預期性 |
||||
16 |
農民人均純收入 |
元 |
11680 |
11% |
預期性 |
||||
17 |
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 |
% |
95以上 |
約束性 |
|||||
18 |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 |
% |
95以上 |
約束性 |
|||||
19 |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 |
% |
90 |
預期性 |
|||||
20 |
城鎮保障性住房建設套數 |
萬套 |
完成省下達任務 |
約束性 |
|||||
21 |
每千人口醫療機構床位數 |
張 |
4.3 |
預期性 |
|||||
22 |
每千人口醫生數 |
人 |
2.1 |
預期性 |
|||||
科 教 發 展 |
23 |
財政教育支出占財政一般預算支出比重 |
% |
23 |
15% |
預期性 |
|||
24 |
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 |
% |
98 |
約束性 |
|||||
25 |
主要勞動年齡人均受教育年限 |
年 |
10.5 |
預期性 |
|||||
26 |
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 |
% |
90 |
預期性 |
|||||
27 |
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 |
% |
達全省平均水平 |
預期性 |
|||||
28 |
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 |
% |
12 |
20% |
預期性 |
||||
可 持 續 發 展 |
29 |
耕地保有量 |
萬畝 |
不低于238萬畝 |
約束性 |
||||
30 |
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
% |
比2010年下降20% |
約束性 |
|||||
31 |
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 |
完成省下達任務 |
約束性 |
|||||
32 |
單位GDP能源消耗 |
噸標準煤/萬元 |
完成省下達任務 |
約束性 |
|||||
33 |
主要污染物排放減少 |
% |
完成省下達任務 |
約束性 |
|||||
34 |
森林蓄積量 |
萬立方米 |
9017 |
0.06% |
約束性 |
||||
35 |
森林覆蓋率 |
% |
75.35(國標) |
約束性 |
根據各區域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區位優勢,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形成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產業發展格局。
市經濟開發區。做大做強高新園區,大力發展運輸機械、工程機械、環保設備等先進設備制造業,建設全國工程機械制造基地、海西運輸機械及部件加工基地、環保設備制造基地,推動形成機械裝備產業和電子(光電)、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產品制造的集聚區。做精做細陶瓷工業園區,重點發展高嶺土產業鏈項目,建設高檔陶瓷和新型材料生產基地。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產業示范基地。加強與臺灣、珠三角、長三角接軌,打造產業特色明顯、生態環境優良現代化工業新城。
龍州工業園區。重點布局工程機械、運輸機械、環保設備、硬質合金等高端裝備制造業,加快推進閩臺硬質合金產業園、食品加工產業園、生物技術產業園、信息技術產業園建設。規劃建設龍雁工貿綜合體,重點布局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著力拓展精細化工、輕紡科技等專業園區發展空間,打造成為先進制造業的集聚區、信息產業的先行區和各類人才的創業區。
漳平工貿新區。重點發展輕紡、礦冶、建材、機械電子四大主導產業,能源、化工、農林產品加工三大優勢產業,綠色生態旅游、現代物流、文化創意三大重點發展產業,打造承接閩南沿海產業轉移的橋頭堡,建設承接臺灣產業轉移的先行先試區域。
永定工貿旅游區。配合高新園區,加快發展工程機械、運輸機械的關鍵零部件等產業,建設汽車工業生產基地。加快南部園區建設,拓展縣域工業經濟發展空間。依托光電產業園和下洋東山電子工業園,做大做強電子光電等新興產業,建設光電一體化產業基地。提升建材產業,著力推進資源綜合利用和清潔能源發展。大力發展旅游業,提升“福建土樓?客家永定”旅游品牌,打造國內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上杭生態工貿區。按照“一園五區”模式,建設上杭工業園區和城南片區、蛟洋片區、南陽片區、湖洋片區、白砂片區,重點布局金銅冶煉加工及配套磷化工產業,培育發展多晶硅、鉬合金等新能源新材料產業。構建銅產業循環經濟園,加快培育銅加工產業集群,建設全國金銅礦開發生產及深加工基地。整合以古田會議會址群為核心的紅色資源,發展紅色旅游業,把古田打造成國家級紅色旅游基地。
武平閩粵贛邊生態型經濟區。統籌武平工業園區、巖前工業片區、十方工業片區、閩臺農牧合作園等發展平臺,積極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大力發展機械零部件、林產化工、不銹鋼、農林產品加工、礦產品加工等產業,培育壯大光伏、電子、鎂合金等新興產業,打造電子線路板生產基地和鎂金屬產業基地。
長汀工業園區。加快建設稀土產業園、紡織工業園(騰飛區)、機械電子工業園(工貿新城)和特色食品加工園(河田工業集中區)等四個特色園區,重點發展稀土深加工及應用項目、紡織服裝、運輸機械及零部件、農副產品深加工等主導產業,不斷延伸產業鏈,努力打造全國稀土產業基地、海西紡織產業基地、福建省汽摩配的重要生產基地和中國南方電子產品配套重要基地。
連城生態工貿旅游區。著力打造連城工業園區、朋口工業片區、廟前工業集中區三大工業園區,加快發展重型機械零部件產業,做強做大冶金、化工、農副產品加工等傳統產業,扶持發展光電光伏、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引導產業集聚,打造光電光伏產業基地。大力發展旅游業,冠豸山爭創世界地質公園、國家5A級旅游區,培田古民居爭創國家4A級旅游區,提升梅花山生態旅游和新泉紅色旅游,建設成為全國著名旅游度假城市。
三、主要任務
?。ㄒ唬┲D型升級,加快建設產業集中區
圍繞構建產業集群,建設大項目、培育大企業、發展大產業、打造大基地,持續實施“百家千戶”培育工程,推動龍煙和龍工、紫金的本土部分盡快成為百億企業,力爭把更多企業培育成百億企業。深入實施“百億產業推進計劃”,推進機械、建材、煙草、農產品加工、銅、稀土、紡織等產業集聚提升,形成千億、五百億產業。做大做強工業園區,推動龍巖經濟開發區升格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龍州、上杭工業園區向更高層次邁進,其它省級工業園區產值突破百億元。通過培育百億企業、集聚百億產業、打造百億工業園區,突出工業園區、工業新城、工業集中區的產業特色,向專業園區發展,形成集聚效應,構建結構優化、技術先進、帶動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
1、重點發展“1+2”主導產業。
著力培育1個千億級產業。加速壯大機械產業集群,重點發展工程機械、運輸機械、環保機械、礦山機械和農業機械,力爭到“十二五”末年產值達到1000億元。發展2個500億級產業。大力發展商貿物流業,重點發展大型專業市場、綜合體、購物中心、連鎖超市等新型業態,構建現代商業集群,到“十二五”末年商品交易總額突破500億元。大力發展有色金屬產業,重點發展金、銅、稀土、鎢、鉬及鉛鋅鋁鎂等有色金屬的精深加工及應用,延伸產業鏈,力爭到“十二五”末年產值突破500億元。
2、打造世界級工程機械產業基地。
進一步支持龍工集團在龍巖做大做強,加快實施龍工精密鑄鍛件、龍工挖掘機、壓路機、叉車、平地機等重大項目,增加工程機械品種,提高整車生產規模和技術水平,推進龍工出口生產基地建設,穩步提升在全球工程機械行業的排位。加快建設龍工配件園,培育發展汽車輪胎、工程機械、礦山機械等重要零部件配套企業,提高市內基礎零部件的生產制造水平,形成比較完整的產業鏈生產基地。積極推進龍工工程機械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建成全國行業公共技術研究中心,努力培植一批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型機械裝備企業。
3、打造國家級產業基地。
全國精品卷煙生產基地。以龍巖煙草工業有限公司為龍頭,以精品“七匹狼”卷煙專用生產線技改項目投產為契機,持續提升產品結構,積極爭取更多生產指標,大力拓展省外市場,推動“七匹狼”由區域性品牌向全國性品牌邁進,確保龍煙作為全國卷煙重要生產基地的地位,進入全國行業第一梯隊。
全國環保產業基地。以龍凈環保、東源環保、龍馬環衛、衛東環保等環保機械企業為龍頭,做大做強除塵、脫硫、脫硝等大氣污染治理設備的研制與工程總包、環衛系列產品制造等產業,保持全國大氣污染治理設備研發生產基地的先進地位。大力開發新產品,爭取在水污染防治設備、固體廢棄物處置裝備、噪聲控制設備、環境監測儀器儀表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培育發展集廢氣、廢水、廢渣、噪音處理等領域功能齊全的產業群,保持全國行業領先地位。
全國金銅產業基地。發揮紫金礦業龍頭帶動作用,穩定黃金生產,重點推進年產20萬噸銅冶煉及下游銅精深加工、紫金山銅礦資源綜合利用技改工程、年產10萬噸銅桿等重大項目,構建銅產業循環經濟園,加快培育和形成銅產業集群。
全國建材產業基地。發揮龍巖“中國水泥產業基地”品牌效應,加快結構調整,重點實施華潤、紅獅、龍麟、春馳等旋窯水泥生產重大項目。鼓勵水泥企業通過市場運行、資源配置實現兼并、重組,做大做強我市水泥企業集團。引進發展精密陶瓷、電子陶瓷、中高檔藝術陶瓷和家居陶瓷等項目,加快建設陶瓷工業園。做好新型墻體材料、建筑化工材料、水暖器材等項目的引進開發,大力發展新型建材產業。
全國稀土產業基地。建立完善科學的管理、開發、加工機制,統籌全市稀土資源開采、配置和利益分配,發揮廈鎢金龍公司的引領作用,加快建設龍巖(長?。┫⊥廉a業園,大力推進稀土貯氫材料、永磁材料、發光材料、稀土合金等深加工及應用項目,不斷延伸產業鏈,把龍巖建設成為全國性的稀土精深加工應用產品研發和生產基地。
4、打造海西產業基地。
海西汽車產業基地。發揮海西汽車差異化發展政策的比較優勢,加快建設汽車工業園,重點推進年產5萬輛中重型載貨汽車、年產30萬輛微卡微面、年產30萬臺汽車發動機、年產1萬輛豪華客車及一批專用車生產項目,培育和引進汽車輪胎、齒輪等零部件項目。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加大新能源汽車的研發生產力度,培育發展大型汽車龍頭企業。
海西能源基地。加強能源資源勘探評估,有序開發煤炭資源,深度開發二次能源,推進高效清潔能源開發利用,重點推進天然氣引進和發電項目,爭取龍巖核電、抽水蓄能電站列入國家規劃。爭取建設生物質、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項目,開辟新的能源路徑。加快建設220KV主干網架、110KV及以下配電網絡,完成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形成以500 千伏輸變電為中心輻射縣(市、區)的220千伏環網結構,構建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體系。
海西紡織產業基地。加強結構調整,強化關鍵環節技術改造和技術引進,推動產業升級。完善產業鏈,增強協作配套和集聚發展能力,提升紡織工業整體競爭力。優化區域布局,培育壯大長汀紡織集群,推動漳平輕紡工業園區建設,支持佳麗斯、喜鵲等品牌企業異地搬遷技改。
海西農產品加工基地。加快建設縣(市、區)農產品專業加工園,扶持培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領軍企業,重點實施森寶肉雞、森華生豬、連城白鴨等一批重點項目,力爭到2015年農產品加工規模企業500家,其中億元以上企業25家以上。大力提升肉制品、筍竹木制品、茶制品、糧油制品、菌草制品、果制品等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每種特色農產品各扶持培育1家以上龍頭企業。
海西商貿物流基地。加快建設中國閩西商貿新城,重點推進龍巖陸地港、龍門物流園區、龍巖象嶼物流園區、龍巖鋼材物流中心、龍巖農產品物流中心等重大物流項目。培育和引進大型物流龍頭企業,爭取到2015年新增物流企業100家以上。各縣(市)加快培育一批物流園區、物流配送中心和專業批發零售市場。進一步增強龍巖對閩粵贛邊的集聚、輻射能力,建設全國地區性物流節點城市。
▲中國閩西商貿新城。指通過發展大型專業批發市場、綜合市場、城市綜合體、大型商場、物流園區和物流配送中心等城市業態、形態,規劃建設和培育形成將閩西交易城、陸地港、龍門物流園區、紅坊片區和小池大宗貨物集散中心等連為一體、集聚輻射能力強的商貿物流基地,即中國閩西商貿新城。
5、打造全國知名旅游目的地。突出“瞻仰古田圣地,走進客家土樓,暢游冠豸山水”三大主題,整合紅色、客家、生態等優勢旅游資源,打造旅游精品線路,加快建設一批旅游綜合體、5A級旅游景區、五星級旅游飯店和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詢服務中心,加強旅游新產品、新業態開發,健全旅游服務體系,大力拓展旅游市場,推進龍臺旅游合作,大力發展旅游經濟。完善旅游要素,重視與文化、休閑、度假、會展、觀光農業等聯動發展,形成多元化旅游產業體系。重點發揮福建(永定)土樓世界文化遺產、古田紅色圣地、長汀歷史文化名城、冠豸山國家地質公園、漳平“大陸阿里山”等旅游品牌優勢,爭取列入國家級旅游綜合改革試驗區范圍,爭創中國最佳城市旅游目的地,成為國內有影響力、吸引力和競爭力的旅游勝地。到2015年末,旅游接待突破2000萬人次,年均增速17%;全市旅游總收入突破150億元,年均增長18%。
6、培育發展新興產業。主動對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加強政策配套和產業引導,扶持和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與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和高端制造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突出發展物聯網應用、生物醫藥、功能稀土材料、新一代輕紡化工材料、半導體照明(LED)和太陽能光伏、生物質能源、節能環保技術裝備、專用汽車等領域,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物聯網。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把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
(二) 著力擴大內需,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
把擴大消費需求與改善民生相結合,改善居民消費預期,提高居民消費能力,營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推動傳統服務業提檔升級,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提速,不斷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1、提高城鄉居民消費能力。認真落實富民措施,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工資收入、經營收入、財產性收入和其他合法收入;完善最低工資制度和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較大幅度地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的比重,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拓寬消費領域,發展新型消費模式,引導消費結構升級。加快農村市場體系建設,積極開拓農村消費市場。加強市場價格監管,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營造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
2、積極有序發展金融業。加快金融板塊建設,營造金融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吸引更多的金融機構落戶和發展。力爭組建龍巖地方銀行。規范發展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擔保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構建多層次、廣覆蓋的金融機構體系,強化金融保障支撐作用,拓展城鄉保險市場。發展證券、信托業。加快建設農業保險體系,建立財政支持的農業巨災風險分擔機制,2013年實現“三農”綜合保險全覆蓋。進一步完善其他政策性農村保險業務,發展商業性農業保險。
▲農村資金互助社。指經銀行業監管機構批準,由農民和農村中小企業自愿入股組成,為社員提供存款、貸款、結算等業務的社區自助性銀行金融機構。
▲“三農”綜合保險。在原有農房統保、“新農合”大病補充醫療保險、自然災害公眾責任險等基礎上,新增小額農村家庭財產保險、農村小額人身保險、農民小額信貸保險、務工農民小額保險、部分風險較高的作物種植保險、村干養老保險等一批貼近農民實際的險種。
3、拓寬服務業發展領域。抓好體育健身、醫療保健、職業培訓、家政服務、老年護理和病患陪護等社會服務業,逐步建立惠及城鄉居民多種形式的家庭服務體系。大力發展信息服務、商務會展、服務外包、商貿流通等現代服務業,開發新的增值環節,豐富消費服務產品類型,滿足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和多樣化需求。降低中介服務業準入條件,引進境內外知名中介服務機構。
(三) 著力農民增收,開創農業農村新局面
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以農民增收為核心任務,以農業產業化經營為根本途徑,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健全農民持續增收長效機制,提高農民自我發展能力。
1、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用工業化理念發展現代農業,以糧食安全、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農民持續增收為目標,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發展畜牧、蔬菜、林竹、茶業、紅心地瓜干、煙草“六大”重點產業,提升河田雞、連城白鴨、槐豬、黃(黑兔)、蘭花、漳平水仙茶、花生“七大”特色產品,重抓標準化和質量安全、適度規模經營、現代農業園區、農產品加工業、品牌建設、培育新型農民、創新農業發展體制機制、水利改革發展八大工作重點,著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力,著力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深入推進農村改革,推進農業轉型升級,建設海西綠色農業基地。
2、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整合涉農投入資金,加大農業支持保護力度。完善農村綜合維修服務體系,完成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實施農田機耕路建設工程,加快農村沼氣建設,繼續實施自然村道路硬化和農村公路安保工程,健全農村公路養護機制,實現村村通客車,加快城鄉公交一體化步伐。加強農村危房改造和以“空心房”拆除為主的村莊整理,深化“農村家園清潔行動”,推進村莊綠化,構建農村衛生保潔長效機制,優化農村人居環境。
3、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完善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加大農村公共財政投入,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衡、公平發展,推動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建設具有社區功能的現代新村。強化新農村規劃、建設和管理。加強農村“三資”管理,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提升村民自治水平,保障農民參與政治事務、公共管理和公益事業的合法權益。加強扶貧開發工作,實施造福工程,加大對革命基點村、少數民族鄉村扶持力度。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培育一批有特色的示范典型。
4、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引導更多資源投向“三農”,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落實強農惠農政策,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利益補償、風險補助、價格支持政策,增加轉移性收入。優化種養結構,推廣農林復合經營,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增加生產性收入。延伸農業生態、文化、旅游和休閑功能,大力發展農村服務業,增加經營性收入。繼續實施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工程,提高農民擇業、就業、創業能力,培育新型農民,增加工資性收入。保障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收益和農民投資參股的收益權,增加財產性收入。
5、建設農業基礎設施。繼續整合各類農田基本建設項目,加大整村推進農田基本建設力度,完成基本農田建設83.5萬畝。加強水源工程建設,續建何家陂水庫和富溪一級水庫。完善農田灌排體系,建設一批萬畝中小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加強糧食主產區水毀水利工程修復、田間排灌工程、小型灌區、非灌區抗旱水源工程等小型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五年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2萬畝。實施好漳平大坂、長汀陂下2座中型和5座?。ㄒ唬┬退畮旒?0座?。ǘ┬退畮斐U加固工程。
▲農業“五新”技術。指經相關部門鑒定,或獲得相關知識產權保護的,證明在本地區具有較高推廣應用價值的新品種、新技術、新肥料、新農藥、新機具的科技成果。
▲農業面源污染。指在農業生產活動中,農田中的泥沙、營養鹽、農藥及其它污染物,在降水或灌溉過程中,通過農田地表徑流、壤中流、農田排水和地下滲漏,進入水體而形成的污染。
▲農村“三資”。指農村集體的資金、資產、資源。
▲“農村家園清潔行動”。從2006年開始,我省在農村組織開展治理垃圾污染為主要內容的一項活動,包括全面清理公路沿線、河道兩側、村道里弄的垃圾,完善村莊環境衛生基礎設施,健全農村垃圾清運和處理機制,逐步實現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全面加強農村環境衛生建設。
▲“空心房”。近二十年來,農村群眾建新房的積極性和需求不斷提高;另外,大量農村人口向小城鎮和城市集中,又騰出為數不少無人居住的農村房屋。農村住房出現轉型,在建設了一大批新磚房的同時又遺留了大批無人居住的舊土坯房,這些房屋統稱為“空心房”。
?。ㄋ模┲嫿屑~,完善現代基礎設施
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統籌安排交通、防災減災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構建適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不斷增強其保障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能力。
1、建設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積極主動呼應海西大通道建設,適度超前、持續推進一批高速公路、鐵路、機場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使鐵路、高速公路、普通公路與城市干道相互協調,形成與京福、京臺、長深國高和京廣、京九、京福鐵路等國家交通主干線全面對接的綜合性交通樞紐。
鐵 路。圍繞形成“兩縱兩橫”快速鐵路網,建成龍巖—廈門、南平—三明—龍巖、浦城—建寧—龍巖—梅州、長汀—永安—泉州快速鐵路和贛龍鐵路擴能工程等5條鐵路,爭取開工建設龍巖—永定—梅州快速鐵路,啟動漳平—泉州—肖厝鐵路擴能工程前期工作,盡快實現縣縣通快速鐵路。加快推進龍巖—漳州—廈門—泉州城際軌道交通項目。
高速公路。圍繞2012年實現縣縣通高速公路,加快高速公路網絡建設,建成莆田—永定龍巖段、上杭蛟洋—城關、武平十方—東留(閩贛界)、永定湖雷—城關、廈蓉線漳州金山—龍巖紅坊擴容、漳州—永安漳平段等6條高速公路,開工建設廈蓉線紅坊—蛟洋段擴容、古武線湖坑—十方、長汀河田—連城文亨、湖雷—適中—和溪等4條高速公路,加快推進建寧—連城文亨、長汀河田—武平城關、廈蓉高速與雙永高速龍巖聯絡線等3條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力爭早日開工建設。
普通公路。圍繞城市對外交通與內部道路相銜接,加快國省道及連接鄉鎮、工業園區、重要旅游公路和農村公路的提級改造,提高重要公路干線網絡化程度及服務水平,基本形成“二縱一橫一環十連”的次網干線骨架和農村客運網絡。
運輸樞紐。圍繞基本建成國家公路運輸樞紐,龍巖中心城市建成3個一級客運站、2個物流中心,在縣(市)建成2個一級客運站、5個二級站及縣鄉客貨運輸場站體系,基本形成多種運輸方式相銜接、布局合理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
陸地港。建成具保稅倉儲、物流配送、商品展示、出口加工、生產資料集中交易等基本功能于一體的區域性物流中心。重點推進物流中心、綜合服務中心、口岸查驗基地、物流配送中心、貨運交易中心、紫金象嶼物流中心、金洲物流園區及出口加工區等項目建設,搭建綜合型公共物流平臺,以鐵海聯運、多式聯運推進沿海與內地的經貿合作。
▲陸地港。指港口企業在內陸地區建立具有報關、報檢、簽發提單等港口服務功能的物流節點。陸地港的建設有利于沿海港口拓展腹地和增加貨源,對港口自身良性發展起到良好的支持作用。
機場。加快推進龍巖冠豸山機場擴能改造和龍巖通用機場建設,冠豸山機場由4C級擴建為4D級,爭取設立龍巖冠豸山機場空港口岸;扶持冠豸山機場培育航線、增辟航班,努力建設對外連接的空中走廊。
2、完善防災減災體系。健全防災減災綜合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加強災害監測預警、應急處置、災害救助、恢復重建等能力建設,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的防災減災社會綜合保障體系,全面提高綜合減災能力和風險管理水平,保護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農業綜合防災體系。組織實施汀江流域防洪三期、九龍江北溪防洪三期、閩江上游龍巖連城段防洪堤等防洪工程建設,建設一批鄉鎮防洪堤,做好鄉鎮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健全完善市、縣、鄉、村四級統一指揮、統一協調的防汛指揮體系和“視頻到鄉、視聽到村”應急指揮平臺建設。完善災害性天氣預警技術平臺和人工影響天氣服務系統建設。實施水文危舊站網改造工程。加強動物疫病防控體系、農業有害生物防控體系、森林病蟲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加強天然林、生態公益林保護與建設,實施江河流域、交通沿線、開發區域、城鎮和村莊周邊的生態植被恢復工程,加強重點林區生物防火林帶建設,加強森林武警部隊建設。
氣象、防震和地質減災體系。著力推進氣象保障系統項目建設,基本建立氣象公共服務、氣象預報預測和綜合觀測等系統。積極推進城鄉房屋建筑抗震加固改造工程,建設完善避險場所。不斷完善地質災害預警預報體系,加強地質災害隱患排查、風險評估和系統治理,加快危險點、災害點治理工作,結合造福工程、新農村建設和災后重建,全面完成全市地質災害點的居民搬遷。加強基礎測繪工作,做好“數字龍巖”地理空間框架建設與推廣,深化測繪公共產品開發與公益性服務。
消防安全保障體系。強化城鄉消防安全基礎設施建設,確保消防站點、供水、通道等公共消防設施建設達到國家標準。加強消防宣傳教育培訓,整治火災隱患,構筑社會消防安全“防火墻”工程。加快綜合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建立物資儲備、應急響應和指揮調度機制,完善符合市情特點、針對性強的消防力量體系。
?。ㄎ澹┲Τ青l統籌,促進城鎮化進入新階段
落實統籌城鄉發展的方針政策,優化城鎮空間布局,推進城市體系建設,促進城市化與新農村建設互動并進,加快形成區域性中心城市、特色縣域城市、中心鎮協調發展的格局。
1、加快推進城鎮化。呼應海西城市群發展,推進廈泉漳龍同城一體化建設。提高城市建設與管理水平,完善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全力構建以中心城市為核心,以縣域城市為紐帶,以中心鎮為基礎的三級城市體系,推動龍巖城鎮從松散型向集聚型轉變,鼓勵農村人口向城鎮集聚,加快城鄉一體化步伐,力爭城鎮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5個百分點以上。
2、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中心城區實施“強化中心、拓展新城、跨越發展”的發展戰略,加快“優二進三”步伐,騰出空間發展新的城市業態;強化板塊發展理念,加快形成商務、商貿物流和人居“三大板塊”,規劃新的板塊,發展城市綜合體等城市新形態;按照“拓路、活水、顯山、連片”思路,謀劃建設城市立體交通體系,實施中心城市暢通工程,推進城市大外環通道及中心城區與衛星城快速通道等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實施“綠、亮、美”工程,加強生態、文化建設和城市管理,統籌安排社會事業重大項目,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拓展城市空間,一體化規劃中心城市與高坎、龍雁、古蛟三個衛星城,一體化建設基礎設施,一體化布局基本公共服務,基本形成“一主三衛”的城市發展格局。打造城市品牌,創建國家級園林城市和衛生城市,建設適宜創業、創新、居住的區域中心城市,增強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力。
3、建設特色縣域城市。強化城市理念,彰顯特色,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對接中心城市和周邊區域,引導產業和人口向縣域城市聚集。從一條路、一條街、一個社區做起,加強板塊規劃建設,加快建設重大社會公益設施,每個縣(市)均建成一個以上城市綜合體,形成長汀、上杭次中心城市和各具特色的縣域城市。提升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加強縣域重點開發區建設,合理布局建設產業發展基地,促進特色產業、優勢項目集聚發展。
4、推進中心鎮建設。按照“規劃先行、科學布局、功能齊備、設施完善、生活便利、環境優美、保障一體”的要求,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重點推進省級綜合改革試點鎮和市級中心鎮規劃建設,加大扶持力度,推動強鎮擴權改革,賦予有條件的建制鎮縣級管理權限,把中心鎮打造成為聯結城市與農村、帶動周邊鄉鎮發展的衛星城,形成示范帶動作用。用好用足小城鎮土地優惠政策,吸引民間資本,夯實小城鎮經濟基礎,強化產業支撐,健全完善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并逐步向周邊農村延伸拓展。
(六)著力擴大開放,提升對外經貿協作水平
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提高招商引資水平,在穩定規模中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加快外貿發展方式轉型,扎實推進出口市場多元化,進一步增強外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勇于先行先試,拓展龍臺合作交流,擴大區域合作。
1、加強招商引資。推動引資方式多元化,拓寬引資渠道,提升招商引資質量和規模,多渠道開展海外聯誼,廣泛開展與國內外知名商協會、投資促進團體的合作。充分利用海峽兩岸機械產業博覽會等各種平臺招商,推動各類園區整合升級和擴區、新設工作,提升園區招商引資的整體功能。優化招商引資項目庫,加大工業、基礎設施和服務業項目招商力度。
2、壯大外貿總量。充分發揮國家級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作用,不斷做大加工貿易總量。實施“百十工程”,即培育10個超億美元、100個超千萬美元的出口企業。轉變外貿出口方式,提升外貿出口層次和水平。加快龍巖陸地港建設,發展服務外包業務。不斷優化出口產品結構,提高出口產品檔次、質量和附加值,鼓勵企業爭創國家級、省級出口名牌產品。鼓勵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開拓國際市場,拓展開放型經濟空間,增強企業應對和規避風險能力,促進外經貿發展。
3、推進龍臺合作。增創對臺經貿合作新優勢,打造兩岸經濟融合新亮點,全面加強與臺灣工商團體的聯系,加快對臺經貿合作載體建設,爭取設立國家級臺商投資區,每個縣(市、區)有一個臺商投資產業園。支持臺商協會籌建龍臺融資擔保公司和臺商會館,推動與臺灣機械、光電、農產品加工、旅游、創意、現代服務業等產業對接。不斷提升漳平(永福)臺灣農民創業園的平臺作用,把創業園打造成為高山茶重要加工出口基地和對臺交流合作重要基地。推進上杭古田閩臺現代農業合作示范園、武平閩臺農牧合作創業園、新羅閩臺高山生態休閑農業示范區和長汀閩臺合作遠山現代農業精品園等龍臺農業合作園區建設。
4、加強區域協作。充分利用閩西南五市和閩粵贛十三市協作平臺,推動建設更加緊密的區域合作機制,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實現優勢互補、良性互動、協調發展。堅持以項目為抓手,加強在交通、環保、旅游、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等領域的合作。推進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統籌規劃布局和協同建設,帶動區域經濟發展一體化。依托中央蘇區紅色旅游聯盟,加強蘇區旅游資源整合,建立區域紅色旅游合作長效機制,推進閩粵贛3省7市34個中央蘇區縣區域旅游合作,促進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市場互融,共同打造中央蘇區紅色旅游精品。
(七) 著力生態保護,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牢固樹立生態理念,強化節能減排,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通過生態市建設,爭創一批生態縣(市、區)、生態鄉鎮、生態社區、生態村,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1、推進生態市建設。堅持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加快構建生態文明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全面推進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爭創國家級環保模范城市。建設“森林龍巖”,加強生態保護,抓好龍湖生態旅游開發區開發建設,完善梅花山、梁野山自然保護區和天臺國家森林公園的基礎設施。推進城鄉綠化一體化“四綠”工程,實施新一輪重點生態區域封山育林,實施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建成以汀江、九龍江、閩江等“三江源”生態公益林為紐帶的生態安全體系。森林覆蓋率保持在75.35%以上,保持全省領先水平。創建國家級、省級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建設汀江、九龍江生態文化長廊,爭創一批生態鄉村、綠色社區和綠色學校,打造一批生態產業、生態產品品牌。
▲“森林龍巖”。這是建設“兩型”社會和生態文明的一項新的目標任務,重點實施“四綠工程”,即綠色城市、綠色村鎮、綠色通道、綠色屏障。
2、推進節能減排。嚴把項目的產業政策關、環境準入關和資源節約關,堅持結構性減排與技術性減排并舉,落實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突出抓好電力、水泥、冶金等重點領域、行業節能減排工作,加快建設一批工業園區和重點鄉鎮污水處理設施。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依法關閉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落后產能企業。大力推廣清潔生產和節能減排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推進重點燃煤企業脫硝改造,嚴格監管企業主要污染物排放,有效控制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
3、發展循環經濟。構建循環型產業體系,鼓勵企業建立循環經濟聯合體,實現內部生產工藝節能和物料循環利用。加快建設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推動垃圾源頭減量和分類收集,加強共伴生礦及尾礦綜合利用,推進工業固廢和建筑廢棄物綜合利用。在建材、化工、紡織、冶煉鑄造等行業積極推廣資源循環利用和余熱余壓再回收利用等技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開展城市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新上一批循環經濟項目,創建一批循環經濟示范園區(企業),推廣循環經濟技術。
▲循環經濟。指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廢棄物處理的全過程中,把傳統依賴資源耗的線性增長經濟,轉變為依靠自然資源的生態循環發展,形成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反饋式循環過程的發展模式。其基本特征是低能耗、再利用、再循環、高效率,特別是強調資源的循環和綜合利用。
?。?、加強環境整治。落實環境保護“一崗雙責”制度,加快建設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完善污染防控體系和環境治理體系,提升城鄉環境質量。加強江河源頭和飲用水源保護,加強對水電站最小下泄流量的監督。加大水土流失治理、礦區環境治理和重點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力度,堅持執行流域縣、鄉(鎮)界面水質交接考核制度,爭取盡快健全汀江(韓江)、九龍江、閩江等上下游生態補償辦法。推進對土地利用和礦產資源規劃動態管理,劃定限采、禁采區域,建立土地和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總體規劃動態評估和滾動發展機制。認真解決城市水、大氣、噪音、油煙等人民群眾關心的環境污染問題,鞏固提高鄉鎮和建制村垃圾治理成果,全面實施畜禽養殖場污染治理;加強工業園區和重污染行業的污染防治,加快一重山范圍內污染企業搬遷關閉,增強環境安全突發事件處置和應對能力。
?。ò耍┲平讨?,建設創業創新型城市
深入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切實加大科技和科普投入,強化科技創新引領;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資源,大力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突出人才第一資源,進一步完善人才工作機制、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優化人才隊伍結構,營造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發展創業型經濟,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
1、推進教育優先發展。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大力推進“教育強縣”創建工作,打造“紅土書香”教育品牌。健全教育投入保障體制,提高教育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深入實施素質教育,提升教師素質和能力,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整合教育資源,加快完善覆蓋城鄉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積極發展學前教育,每個鄉鎮建設一所以上標準幼兒園,到2015年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93%。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扶持特殊教育發展,構建完備的終身教育體系。逐步實行中等職業教育免費制度,完善各級各類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完成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完善中心城區、縣城、農村學校和幼兒園布局,進一步增加中心城區、縣城辦學容量,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推進多元化辦學體制和辦學模式改革,支持民辦教育發展。支持龍巖學院建設一流的地方性本科院校、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建設國家骨干高職院校、龍巖技師學院建設國家級示范性技師學院和龍巖一中分校建設。
2、強化科技創新引領。大力推進國家可持續發展產業示范基地建設,積極承接國家重大科技成果轉化、臺灣高新技術產業轉移和國際科技合作。完善科技投入體系,確保政府引導性資金逐年增加,研發經費投入占GDP的比重達到全省平均水平,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紫金礦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支持龍工、龍凈等龍頭企業爭創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創建支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應用、服務平臺。繼續推動科研項目與產業需求對接,促進科技成果加快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3、構建人才資源支撐體系。進一步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堅持人才發展指導方針,以人才優先發展引領和帶動經濟社會發展,堅持完善黨管人才格局,改進人才管理方式,加大對人才發展投入,著力創新體制機制,不斷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堅持以培養引進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為重點,以加快推進10項重大人才政策和15項重大人才工程實施為抓手,統籌推進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農村實用人才、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實施“跨世紀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培養引進工程”、“博士、博士后引進培養工程”和“留學人才550創業計劃”,建設我市“1+2”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人才創業創新基地等“四大人才基地”,鼓勵重點企業建立院士工作站,高標準建設留學人員創業園、創新型人才培養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確立人才競爭比較優勢,人才聚焦能力顯著提高,人才使用效能居于山區市前列,努力開創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新局面。到2015年,主要勞動年齡人口接受高等教育比重達到15%,每萬勞動力中研發人員達到23人年,人才資源總量達到29.99萬人。
▲“四大人才基地”。即“1+2”主導產業(1個千億級的機械產業集群和商貿物流、有色金屬2個500億級的產業集群)和新興產業人才基地。
4、支持創業創新活動。培育全社會創新精神和創業文化,為創新者提供更加寬松的環境,著力營造支持創新、鼓勵冒尖、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以創新帶動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創建“國家級創業型城市”,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完善創業扶持、培訓、服務體系,多渠道增加就業崗位,城鎮登記失業率繼續降低。放寬市場準入,簡化審批、辦證手續,開辟創業“綠色通道”。嚴格規范收費行為,取消對創業不利的收費罰款項目。健全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建立覆蓋全體勞動者的職業教育培訓基地和培訓制度,提高城鄉各類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
(九)著力文化繁榮,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重視提升文化軟實力,充分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社會功能,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建立健全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盡快使文化產業成為我市重要的新興產業,提高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
1、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繼承和發揚閩西老區優良傳統,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化千里文明長廊工程,努力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爭創一批全省、全國文明縣城。著力提高公民素質,開展“六五”普法教育,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倡導愛國守法和敬業誠信,推進社會志愿服務。凈化社會文化環境,加強正確輿論引導和人文關懷,培育一批引領社會道德風尚先進典型,營造扶正祛邪、懲惡揚善、誠實守信的良好風尚。推進關心下一代事業,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
2、大力發展文化事業。繼續實施文化惠民和文化精品工程,加大政府對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的投入,建設一批與城鎮發展相匹配、惠及廣大群眾的公共文化設施,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設施完善、功能齊全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挖掘紅色、客家、閩南文化資源,加強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加大福建(永定)客家土樓、長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名鎮、名村、名街保護和維修力度。繼續實施古田會議舊址群等重點革命舊址維修工程,加快建設中央蘇區主題公園,進一步提升閩西紅色文化品牌。守護好、傳承好、運用好客家文化,爭取設立國家級閩西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上杭客家族譜館,加快建設一批龍臺經貿文化交流基地,精心培育對臺精品文化項目,積極承辦省級以上在巖舉辦的對臺經貿文化交流活動,擴大“海峽客家”品牌影響力。加強基層文化隊伍和文化設施建設,整合和開放各種文化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性文化活動。
▲“海峽客家”。2008年市委、市政府根據我市是客家祖地、客家人主要聚居區,處于海峽西岸的特殊位置,且客家文化積淀深厚、豐富多彩而提出著力打造的文化品牌。
3、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制定文化產業扶持政策,扶持具有導向性、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能力強的文化產業龍頭企業。加快培育文化市場,建立健全發展文化產業的支撐體系,加快發展文化創意、文化旅游、文化體育、動漫游戲等產業,加快志高動漫科技產業園、臺灣群創創意產業園、紫金山體育公園等項目建設,推進一批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建設一批在全國、在海西有影響、有競爭力的文化產業園,打造一批文化品牌,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發展廣播影視產業,全力推進廣播影視輿論引導能力建設,加強廣播影視產業發展能力建設和廣播影視公共服務及傳播能力建設。加快發展廣播影視新媒體,推進中心城市數字影城、影視基地等項目建設。
4、推動文化創新發展。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增強文化發展活力,鼓勵創造更多文化產品、創新文化傳播方式、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推動公益性文化單位內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推進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鼓勵和支持民間資本進入文化產業領域,建立健全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創新文化管理機制,加強網絡文化等建設管理。加快文化管理職能轉變,推進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形成權責明確、行為規范、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執法體制。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嚴厲打擊侵權盜版、非法出版,非法營銷等不法活動,維護文化市場秩序。
?。ㄊ?著力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大力發展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事業,逐步完善符合市情、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解決民生民心突出問題,推進社會矛盾化解、社會管理創新、公正廉潔執法等三項“平安龍巖”建設重點工作,形成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進步的良好局面。
1、提高群眾健康水平。堅持醫療衛生的公益性,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大政府對衛生的投入,建立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擴大醫療衛生資源總量,加強重大傳染疾病、疫情、群體性中毒、地方病的監測、預防、治療和控制工作,力爭實現基本醫療衛生保障服務和主要健康指標達到全省中上水平。加強城鄉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確保新增醫療衛生資源向基層傾斜,加強縣級醫院、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及衛生監督和疾控機構建設,逐步完善縣鄉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推進公立醫院改革,加快形成各類城市醫院和基層醫療機構分工協作格局,發展醫療集團聯合體,提高全市醫療水平。支持中醫藥事業發展。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完善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強化藥品和醫療器械質量安全監管,鞏固提升農村藥品監督網和供應網建設。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建設體育運動學校,建設國家級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基地,加快建設體育強市。
2、完善民生保障體系。切實保障勞動者權益,完善勞動爭議處理和職工工資集體協商機制,建立完善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合理調整最低收入,建立健全工傷商業補充保險制度,2012年實現工傷保險全覆蓋。全面開展和諧企業創建活動,提高勞動合同簽訂率,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健全完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落實養老保險關系無障礙轉移接續,穩定增加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收入,完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制度、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開展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工作,推動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鞏固提高參保率。建立健全城鄉一體化醫療保障機制,逐步提高城鄉基本醫療保障標準,提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大病統籌保障水平。提高城鄉低保標準和優撫對象待遇,保障低收入群體基本生活。加快發展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統籌安排城鄉社會福利設施建設。全面推進社會福利中心、敬老院、光榮院和孤兒收養院建設,力爭完成鄉鎮敬老院的新建和擴建任務。提高公共財政對社會保障的投入,加強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提升勞動保障信息化水平。
3、加強社會管理創新。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支出比重,增強政府公共管理服務能力。統籌協調各方面利益關系,落實法律援助制度,健全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加強縣(市、區)、鄉、村信訪網絡建設,規范和暢通群眾訴求表達、矛盾調處、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道,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加強城鄉社區建設,加快鄉鎮(街道)綜治信訪維穩中心建設,壯大基層維穩工作隊伍,推進社區信息化建設,加強流動人口、特殊人群和重點人群的管理和服務,健全新型社區管理和服務體制。深入貫徹落實安全生產“一崗雙責”,健全安全生產監管體制,抓好重大危險源監控,切實減少生產安全事故,億元國內生產總值死亡率、工礦商貿就業人員十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煤礦百萬噸死亡率等“四率”完成省下達任務。強化食品安全監管,繼續抓好“餐桌污染”治理。深化“平安龍巖”建設,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全力推進社會矛盾化解、社會管理創新、公正廉潔執法等三項重點工作,完善群防群治工作機制,依法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維護社會安定穩定。加強檔案法制建設,完善檔案基礎設施,完成縣級國家綜合檔案館館庫建設,有效開發利用檔案資源,實現檔案信息資源共享。
4、全面做好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堅持計劃生育和男女平等基本國策,落實計生工作責任制,提高“全國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綜合改革示范市”建設水平,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提高出生人口素質,促進性別平衡。依法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全面實施新一輪《龍巖市婦女發展綱要》和《龍巖市兒童發展綱要》,建成市婦幼保健院,市和縣(市)各完成一個以上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建設。加強未成年人保護,提高兒童身心健康,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支持殘疾人事業發展。發展老齡事業,鼓勵發展養老產業,加強離退休干部活動學習場所建設,辦好老年大學和老干部活動中心。
5、改善居民居住條件。落實穩定房地產市場有關政策,支持居民合理住房消費,抑制投資投機性購房,增加有效供給,完善配套措施,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建立滿足多元化需求的住房保障體系,加快以公共租賃住房為重點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加大政策性住房的供地量和建設量,努力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并逐步向住房困難的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和新就業職工、進城務工人員擴大。推進城中村、棚戶區、舊城區改造。
四、保障措施
“十二五”規劃綱要是推進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重要指南。本綱要經過市人民代表大會審查批準,具有法律效力,是未來五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由市人民政府負責組織實施。要加強領導,統籌協調,創新規劃實施機制,舉全市之力,確保完成綱要確定的發展目標和任務。
(一)搶抓機遇,拓展政策空間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把握中央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和賦予海西地區對臺先行政策的重大歷史機遇,進一步對接、落實和拓展國家、省里推動海西建設、產業調整振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別是福建原中央蘇區縣參照執行西部地區政策,逐個部門跟進、逐個項目爭取、逐個政策突破,努力形成整體政策效應,積極爭取在產業發展布局、重大項目建設及項目資金扶持等方面得到國家、省里更大傾斜和支持,切實把政策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經濟優勢,推進龍巖又好又快發展。
?。ǘ┥罨母?,創新體制機制
1、創新財政金融機制。整合各種用于生產性支出的專項財政資金,集中扶持我市重點產業發展。創新市區財政體制,建立健全政府預算體系,推進預算績效管理改革,提升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水平。培植壯大地方財源,建立地方政府債務規模管理和風險預警機制,有效防范地方財政風險。激勵金融創新,推動設立產業、創業、股權投資基金。鼓勵金融機構加強對新農村建設、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的金融支持,創新面向臺商的融資服務。推進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豐富對外貿易金融產品。鼓勵企業從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加大企業上市培育力度,“十二五”期間爭取新增境內外上市公司10家,再融資5家,通過上市融資籌措資金100億元以上。深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加強“三資”運作,做大做強“三大”集團公司。
▲“三大”集團公司。指 2009年成立的龍巖工貿發展集團有限公司、龍巖交通發展集團有限公司、龍巖城市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叭蟆奔瘓F公司的成立,標志著我市“三資”( 資源、資產、資本)運作取得階段性成果。
2、完善農村發展體制機制。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在依法自愿有償的基礎上,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健全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和新型服務組織。確保土地增值收益和農村存款主要用于農業農村,推動資源要素向農村合理流動配置。推進農村工作機制創新,繼續選派黨員干部駐村任職,完善農村“六大員”管理制度。整合林業資源,深化集體林權制度配套改革,完善生態公益林管護機制,促進林業全面發展。完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和宅基地管理機制,切實保障農民合法權益。推動鄉鎮體制創新,打破行政區劃,有序推進撤鄉并鎮,在古田、白沙、高陂三個省級試點鎮開展擴權強鎮綜合改革和撤鄉并鎮試點。
▲農村“六大員”。 2003年以來,省委、省政府從創新農村工作機制入手,先后推行了村級農民技術員、鄉村醫生(公共衛生員)、計劃生育、綜治、國土資源和規劃建設協管員制度。2006年,又增加村級文化協管員,率先在全國以財政補貼形式,建立了農村“六大員”制度,有效地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是我省農村工作機制的重要創新。
3、完善民營經濟發展體制。進一步改善民營經濟發展環境,破除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全面落實鼓勵和擴大民間投資的政策措施。按照“非禁即入”原則,吸納、激活、盤活各類民間資本,推進民間投資項目的建設和儲備,鼓勵各類民間資本依法進入基礎設施、公用事業等行業和領域。對民營企業在投資核準、融資服務、土地使用等方面與其他所有制企業實行同等待遇。搭建對接平臺,實現政府推介項目與民間資本的有效對接。健全服務體系,加強有效監管,營造有利于民間投資的良好環境。
4、完善民營醫療機構發展體制。擴大醫療服務容量,鼓勵各種性質醫療機構之間進行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是解決“看病貴、看病難”的根本之策。貫徹落實國家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政策,制訂出臺我市實施意見,消除阻礙非公立醫療機構發展的體制性障礙,放寬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準入范圍,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舉辦各類醫療機構。合理確定非公立醫療機構執業范圍,對符合申辦條件、具備相應資質的,應予以批準并及時發放相應許可。社會資本舉辦的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在用電、用水、用地等方面與公立醫療機構享受同等待遇。根據衛生醫療事業發展規劃推出一批項目吸引社會資本投資,促進非公立醫療機構持續健康發展。
?。ㄈ┮婪ㄐ姓?,提高政府績效
1、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啟動行政區劃調整相關工作,謀劃“一市多區”的行政體制,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深化政府機構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力爭在統籌城鄉一體化建設、城市和鄉鎮綜合執法、教育衛生資源均衡配置、規范政府行政職能和誠信體系等方面取得突破。創新政府管理模式和手段,降低行政成本,切實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辦事效率。完善行政執行機制,強化行政問責,嚴格依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提高執行力和公信力。健全政府信息公開、社會聽證等制度,提高重大決策的公眾參與度和透明度。積極推進社會事業領域管辦分離、管養分開改革,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深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推進行政審批便捷化、標準化。創新項目工作機制,健全完善項目策劃生成、協調聯動、激勵考評和滾動發展機制,不斷提升項目帶動能力。
2、改進績效管理。加強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考核獎勵,建立健全體現科學發展觀、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評價體系。健全績效評估體系,不斷研究、探索、創新績效管理的方式方法,做到每項工作有布置、有督查、有評估,定期對照目標找差距、找辦法,使績效管理工作成為落實決策、推動工作的重要手段。完善激勵機制,認真總結推廣推進經濟社會發展中改革創新、先行先試的典型經驗,及時歸納提升,交流推廣,激發全市干部群眾的創新、創造、創業熱情。改進完善符合我市實際情況的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單位的職稱評聘和績效工資制度。
?。ㄋ模╉椖繋樱_保投資增長
1、增強投資內生動力。充分發揮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和企業的投資主體作用,深化實施項目帶動,擴大投資規模,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益,促進投資持續較快增長。加強重點產業、基礎設施和城鎮建設投資,提高項目投資規模和技術水平,增強重大項目建設對全社會投資的帶動作用。搭建吸納、激活各類資本的平臺,推出一批面向社會資本的重大項目,發揮商會作用,引導閩西籍企業家回歸,大力引進央企和跨國公司來巖投資,推進投資主體多元化。
2、改善投資環境。建立健全服務機制,完善項目服務配套,打造務實、高效、有吸引力的投資軟環境。建立項目實施動態跟蹤服務制度,促進重大項目引進、落地、建設和投產。保護好、引導好、發揮好各方面加大投資、加快發展的積極性,努力創造公平、公正、規范發展的市場環境,激發全社會的創業熱情。面向全社會建立公開透明的投資政策和投資項目信息服務系統,引導社會資金的合理流向。
3、強化項目策劃生成。創新項目管理運作機制,建立和完善重點項目征選平臺和機制。深入實施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提高重大項目策劃生成水平。健全完善項目儲備庫管理制度,增強項目發展的協調性、可持續性,每年策劃生成一批民生工程項目、一批產業升級項目和一批基礎設施項目,形成“投產一批、續建一批、開工一批、儲備一批”的滾動發展態勢,為固定資產投資保持較快增長提供項目支撐。隨著各種條件的變化,對已生成的“十二五”項目庫進行動態調整,不斷充實和調整項目,使之更加適應科學發展需要。
?。ㄎ澹┠酆狭?,強化發展保障
1、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繼承好、發揚好、運用好古田會議精神,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增強各級黨委準確把握形勢、科學謀劃發展、創新發展模式、加強統籌協調的能力,不斷提高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加強學習型黨組織建設,創新干部教育培訓方式,注重實踐鍛煉,提升“紅土學風”學習品牌,增強領導干部推動科學發展、跨越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能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領導干部選拔任用機制,完善干部考核評價和激勵約束機制,形成正確用人導向。轉變工作作風,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推廣“168”基層黨建工作機制和“四議兩公開”工作法,提升基層黨建綜合示范點的帶動效應,推進基層黨建的區域化、一體化、社會化,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提升“紅土先鋒”黨建品牌。
▲“168”基層黨建工作機制。即建立村黨支部領導下的組織“目標管理”、個人“設崗定責”機制,實行征求意見、議事決策、任務分解、公開承諾、組織實施、考評獎懲“六步工作法”;以及村黨組織發揮領導核心作用、村委會發揮組織實施作用、黨員隊伍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群團組織發揮生力軍作用、農村實用人才隊伍發揮服務帶動作用、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揮協作互助作用、老人協會發揮參與幫助作用、農民群眾發揮主體作用等的八個方面作用。它是永安市小陶鎮八一村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到村視察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創新農村工作機制、建設海西新農村的要求,探索實施的一種基層黨建工作機制。
▲“四議兩公開”。指“4+2”工作法,即農村所有村級重大事項都必須在村黨組織領導下,按照“四議”、“兩公開”的程序決策實施,“四議”即黨支部會提議、“兩委”會商議、黨員大會審議、村民代表會議或村民會議決議;“兩公開”即決議公開、實施結果公開。
2、加強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切實保障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依法履行職能、行使權力,切實保障各級人民政協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發揮民主黨派、工商聯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橋梁紐帶作用,最大程度地團結動員社會各界、海內外鄉親參與龍巖建設。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堅持社會主義民主制度,擴大公民依法有序參與政治的權利。加強基層民主,完善政務公開、院務公開、校務公開、廠務公開、村務公開、黨務公開。堅持依法治市,維護司法公正,提高公民法制素質。
3、加強廉潔建設。堅持反腐倡廉方針,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持續加強懲防體系和制度建設,加大治懶治庸和查辦案件工作力度,繼續實施新任領導干部廉政談話、領導干部談心、廉潔自律情況巡查等制度,不斷提升“紅土清風”工作品牌。大力推進公共資源配置改革,加強建設工程招投標、政府采購、探(采)礦權轉讓、國有土地出讓等制度建設,規范行政權力運行,加強審計、監察工作,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嚴肅查處各類違法違紀案件,確保行政權力依法公正行使。堅持求真務實,大力發揚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
4、推進軍民融合發展。堅持經濟建設與國防動員相統籌,加強軍地協調配合,扎實做好國防動員工作,大力推進民兵預備役部隊建設,健全完善人防體系,深化國防教育,落實優撫政策,鞏固提升“雙擁”工作成果,持續創建全國雙擁模范城(縣)。
?。┘訌婎I導,狠抓規劃落實
1、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組織領導。強化本綱要作為市級總體規劃的統領地位,各級各類規劃的編制和實施要以本綱要為依據。編制一批專項規劃,細化落實綱要明確的重點任務。完善工作機制,落實工作責任,抓緊推進各項任務的分解實施,確保規劃提出的目標任務落實在具體政策措施和建設項目上。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監督檢查,全面分析檢查規劃實施效果及各項政策措施落實情況。
2、強化約束性指標的分解落實。本綱要提出的約束性指標是各級政府必須履行的重要責任,要及時分解落實到各縣(區)和有關部門,并納入績效考核體系。綱要提出的義務教育、公共就業服務、社會保障、基本醫療衛生、住房保障、人口服務、公共文化體育、扶貧減貧、節能減排、公共安全等各項主要由政府履行職責的重點任務,要落實責任、明確進度,運用公共資源全力確保完成。
3、加強規劃實施的監測評估。完善監測評估制度,推動規劃順利實施。加強對綱要實施的監測和跟蹤分析,做好綱要實施的中期評估,分析判斷實施進展情況、存在問題,提出進一步實施好規劃的建議,形成評估報告提交市人大常委會審議。綱要實施中環境發生重大變化,需要對綱要進行調整,報市人大常委會批準。各有關部門要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對規劃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綱要實施要注意接受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廣泛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在綱要實施完成后,及時進行總結評估,為編制下一個五年規劃提供基礎。
4、加強規劃宣傳力度。采取不同形式開展“十二五”規劃的宣傳,不斷提高公眾規劃意識,讓規劃確定的方針政策和發展藍圖深入人心,激發廣大干部群眾的發展熱情,使社會各界通過各種渠道參與規劃的實施和監督。
構建生態型經濟樞紐站位高遠,打造海西重要增長極任務艱巨。全市廣大干部群眾要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振奮精神,開拓進取,真抓實干,為開創閩西老區科學發展、跨越發展新局面而努力奮斗!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