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時期,是龍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期,是全面依法治市、全面從嚴治黨的關鍵期,也是我市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和省委九屆十五次全會精神,科學制定龍巖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推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再上一個新臺階,加快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龍巖,提出以下建議。
一、開創科學發展跨越發展新格局
1.“十二五”時期龍巖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笆濉睍r期是龍巖在錯綜復雜的形勢下迎來重大發展機遇并取得重大發展成就的五年。在黨中央、省委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全市上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來閩來巖重要講話精神,緊緊抓住中央支持福建發展、支持閩西原中央蘇區發展和“新古田會議”召開的重大歷史機遇,攻堅克難,突圍突破,順利完成了“十二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任務,成功創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地區、全國首批創建生態文明典范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國家高新區、國家級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單位,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通過驗收,榮獲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堅持穩增長與調結構相統一,突破放慢增長的痛苦,點亮轉型升級的希望,“四大天王、八大金剛”產業格局加快形成,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發展質量效益顯著提升。堅持深化改革與擴大開放同步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東張西望”戰略深入實施,廈龍山海協作經濟區獲批成立,發展活力動力不斷增強。堅持城鄉發展一體化,“現代骨、傳統魂、自然衣”的理念深入人心,在全省率先實現“縣縣通高速”,以中心城市為中心、縣域城市為骨干、中心鎮為紐帶、美麗鄉村為基礎的新型城鎮化格局加快形成,發展空間有效拓展。堅持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結合,提升“長汀經驗”,探索“長汀足跡”,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地區各項工作取得新突破,森林覆蓋率持續保持全省首位,一批惠民利民工程深入實施,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不斷提升。堅持統籌兼顧、協調發展,民主法治、文化發展、社會治理以及黨的建設等全面推進,取得重大進展。這些成就為“十三五”發展積累了豐富經驗,奠定了堅實基礎。
2.“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形勢。從發展機遇看,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新的經濟增長動力正在孕育形成,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中央支持福建加快發展的力度加大,中央支持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各項政策疊加效應進一步顯現,“新古田會議”后續效應持續顯現,我市仍處于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同時,必須清醒認識到我市作為資源型城市,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經濟增長速度進入中高速增長區間,傳統要素優勢正在減弱,支柱產業后續增長乏力,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基礎較為薄弱,經濟轉型升級動力不足,保持經濟持續較快增長難度加大。要進一步強化責任意識和憂患意識,更加積極有效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科學謀劃、真抓實干,振奮精神、迎難而上,努力開創“十三五”發展新局面。
3.“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來閩來巖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發展第一要務,認真落實中央支持福建加快發展、支持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一系列決策部署,乘“新古田會議”的東風,振紅土地雄風,謀跨越式發展,以保持經濟穩定較快增長為目標,以轉型升級為主線,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創新開放“雙輪驅動”,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城市鄉村“兩全其美”,努力打造東進沿海、西連腹地的生態型經濟樞紐,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龍巖。
基本要求是:
——堅持創新引領。把創新放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建設創新型城市,加快建立有利于創新創造的體制機制,鼓勵體制創新、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堅持無中生有、有中生新,軍民融合、產業融合、產城融合、實虛融合,延伸產業鏈、衍生新產品、拓展新服務,打造龍巖產業升級版。
——堅持統籌協調。統籌協調城鄉發展、經濟與社會發展,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大力推進扶貧攻堅工作,消除絕對貧困,不斷增強發展的整體性。
——堅持綠色優先。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大力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加強生態涵養功能,開展全民綠色行動,建立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產業體系和消費模式,推進鄉村生態環境優化,努力實現經濟文明、社會文明與生態文明的高度融合統一。
——堅持改革開放。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最大限度激發發展活力,最大限度謀取改革紅利。全面融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打通開放通道,拓展開放空間,積極對接國內外市場,實現合作共贏發展。
——堅持包容共享。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織牢織密民生保障網,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獲得感,實現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4.“十三五”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根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總體目標,綜合考慮未來發展趨勢和條件,確定“十三五”時期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全市經濟發展綜合水平顯著增強、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增長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達到年均增長9%左右,提前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產業中高端化、集群化進程不斷加快,科技進步貢獻率不斷提高,“四大天王、八大金剛”產業加快發展,新興產業比重明顯提升,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8.5:48.5:43,發展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
——城鄉發展實現新形態。新型城鎮化進程加快推進,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8%,長連武扶貧開發試驗步伐加快,構建起中心城市、縣域城市、中心鎮、美麗鄉村四級宜居宜業、清風明月的新型城鎮化體系新格局。
——改革開放構建新格局。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決定性成果,部分領域走在全省乃至全國改革前列,形成具有龍巖特色的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全面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東進通道”全面打通,以紫金礦業等帶路“走出去”步伐加快,形成全方位、多領域、深度融合、互利合作的全面開放新格局。
——生態文明形成新優勢。成功創建國家級生態市,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森林覆蓋率繼續保持全省首位,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二氧化碳和主要污染物減排總量控制在省下達指標內。生態安全保障體系基本建成,生態文明建設制度體系更加健全,可持續發展水平明顯提高。
——人民生活再上新水平。社會與經濟同步發展,就業、教育、文化、社保、醫療、住房等公共服務水平與質量顯著提高,基本形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現行標準下的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重點鄉(鎮)、重點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產業發展優勢。法治龍巖建設全面推進,人民權益得到切實保障。
二、“十三五”時期發展的主要任務
(一)實施創新驅動,增強發展內生動力以科技創新為核心,激發各類人才創造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造創新驅動的強勁發展動力。
5.加強自主創新體系建設。強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綜合運用“撥投貸補獎買”等方式,建立主要由市場決定技術創新項目、經費分配等機制。完善科技成果評價、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制度,讓科研人員能夠分享成果轉化紅利,促進技術轉移轉化。大力實施知識產權保護戰略,爭創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建立國家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產品質檢中心等研發機構,推進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加快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應用。實施“科技小巨人行動計劃”,培育一批專、精、特的創新型企業。支持以企業為主承擔實施科技重大項目,突破一批產業關鍵共性技術、轉化一批科技成果、研發一批重大產品與核心部件。推廣轉化民生科技成果,強化先進適用技術成果在醫療健康、公共安全、水土流失治理等領域的應用。加強產學研協同創新,探索企業主導、院校協作、多元投資、成果分享的新模式,推動創新服務平臺建設,推動“四大天王、八大金剛”各建設1-2個集產品研發、技術應用、咨詢服務等功能的創新服務平臺。
6.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鼓勵全社會以創新引領創業、以創業激發創新,建立適應創業創新的激勵獎勵機制,打造發展新引擎。積極探索利用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新模式,建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服務平臺,解決初創企業融資難、市場難、場租貴等問題,以科技創業園、高校、科研院所、老廠房、舊倉庫、存量樓宇等為載體,加快構建各具特色的眾創空間。積極培育創業創新主體,吸引各類人才到龍巖創辦科技型企業,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參與企業協同創新,深入實施大中專學生返鄉創業計劃、農村青年創業富民行動,實現創新型創業。以開放包容的態度對待市場孕育的新產品、新服務、新業態,讓創新創業的“未知種子”生長壯大。
7.激發發展新活力。全面實施“權力清單、負面清單、責任清單”,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政府職能轉變,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深化國資管理體制和國有企業改革,加快資源整合重組,突出主業、多元發展,推動國有企業做大做強。健全市場準入制度,消除各種隱性壁壘,鼓勵民間資本以多種方式進入戰略性新興產業、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及特許經營領域,規范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深化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化改革,加快土地、資本、技術等要素市場建設,推動要素自由流動、公平交換、優化配置,最大限度激發市場和社會活力。
?。ǘ┩卣巩a業發展空間,全力打造產業升級版
堅持“有中生新、無中生有”,發展壯大優勢主導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特色產業,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走出一條富有龍巖特色的產業轉型升級新路子。
8.打造“三個五”產業集群。在“十三五”乃至更長一段時間,按照構建千億級、500億級、300億級產業集群方向,突出培育發展“三個五”產業集群。
培育5個千億級產業。機械產業,以龍工、龍凈環保、龍馬環衛、梟龍、新龍馬公司等企業為龍頭,大力開發大型化、智能化、新能源和節能型工程機械新品種,加強大氣污染治理、固體廢棄物處置、噪聲控制、水污染防治設備的開發研制,加快新型交通裝備等高端裝備產品研發制造,提升汽車產業規模和檔次,拓展專用車生產領域,推動產業向中高端化、專業化、差異化發展。有色金屬產業,以紫金礦業、廈鎢金龍稀土為龍頭,推進產品精深加工,加快產業鏈延伸發展,金銅業重點打造采選、冶煉與精深加工、虛擬的“三個紫金”,稀土行業重點加快市內稀土資源異地接續和資源整合,進一步打造完善稀土永磁材料、發光材料、儲氫材料、中重稀土合金、稀土新材料等5條稀土精深加工產業鏈,推動產業規?;?、集群化發展。商貿物流產業,重點推動骨干工業企業分離設立商貿、物流運輸、倉儲配送等形式的服務企業,推進服務外包,延長產業鏈條;加快推進一批物流園區、重大項目建設,打造區域性物流節點城市。光電與新材料產業,依托我市光電新材料產業的技術、產品優勢,加強與軍工企業的合作,重點推進新型顯示和智能終端產業園、光電產業園等專業園區建設,打造海峽西岸光電產業研發生產基地和省內最大的人造藍寶石加工基地。依托福建(龍巖)稀土工業園和廈鎢金龍稀土公司,創建稀土研發中心,延伸發展新能源汽車、永磁電機等下游應用產業,推進保溫材料、鎂合金材料、硬質合金材料等項目建設,打造南方稀土精深加工及應用生產研發基地。建筑產業,發揮“中國建筑之鄉”優勢,規劃建設建筑產業園,發展壯大建筑業總部經濟,培育建筑業領軍企業,支持大型骨干企業從施工總承包向工程總承包發展,鼓勵發展集設計、咨詢、施工管理于一體的綜合性企業集團,推進中小建筑企業轉型發展,提升龍巖建筑業品牌競爭力。培育5個超500億產業。電子商務產業,探索農村電商發展“龍巖模式”,推進阿里巴巴農村淘寶項目試點市、縣和“淘寶鎮”、“淘寶村”建設,爭創國家級、省級電子商務示范市、示范縣(市、區),建設一批產業集聚效應明顯的電子商務基地(園區),培育一批電子商務示范企業(平臺),打造農村電子商務之城。鼓勵在外龍巖籍互聯網從業人員返鄉投資創業,加快發展本地服務型電商產業,建設區域運營中心、后延基地和服務外包基地,提升服務貿易水平,帶動第三產業發展。能源精化產業,改造提升火電、水電等傳統能源,適度發展風電、分布式光伏發電、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繼續推進核電前期工作。大力發展石油裂化催化劑、硫酸、氟化工、碘化工、氯堿化工、白炭黑等精細化工產業。農產品加工產業,以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為依托,重點實施肉制品加工、休閑食品加工、竹木制品加工等一批農產品加工項目。旅游及文化創意產業,發揮古田、土樓兩個國家5A級景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大旅游資源整合力度,加快旅游產品開發,打造集世界文化遺產觀光、紅色體驗、休閑度假、商務會展、文化創意、教育培訓、體育健身、養老養生、旅游集散為一體的福建“國際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支撐區。大力發展動漫創意、工業設計、建筑設計、專業設計等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重點培育一批數字出版和動漫游戲類文化科技企業。健康養老產業,以我市優良生態環境為依托,推進醫養結合,打通養老服務事業與養老服務產業發展的通道,加快健康養老服務工程建設,培育發展一批產業鏈長、覆蓋領域廣、經濟社會效益顯著的養老養生產業集群,建設若干個業態優勢明顯、集聚效益顯著、帶動輻射廣泛的健康服務產業示范園區。
培育5個300-500億級產業。煙草產業,以龍煙公司為龍頭,重點抓好產品結構優化、品牌提升和市場營銷,大力拓展“古田1929”市場,打造生態型精品卷煙生產基地。紡織產業,重點建設長汀紡織產業集群、漳平輕紡工業園,重點發展服裝用、裝飾用和產業用紡織品3條產業鏈,打造海西紡織產業基地。建材產業,繼續推進水泥企業兼并整合,化解過剩產能,發展水泥窯協同處理垃圾、預拌砂漿和新型墻體材料,打造全國重要的建材產業基地。不銹鋼與特鋼產業,重點以武平不銹鋼產業園為核心,打造福建最大的不銹鋼制品及下游產品深加工產業基地。推進漳平現代裝備制造業特鋼鑄造基地項目,發展高端裝備制造領域的特鋼材料。生物醫藥產業,依托我市金線蓮、鐵皮石斛、紅豆杉、靈芝、茶葉、花卉等特色資源,加強與國內大型醫藥企業對接,培育發展本土醫藥企業,支持一批新藥、高新技術研發生產,打造現代中藥、生物醫藥、生物疫苗、醫療器械4條產業鏈。
9.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探索軍地產—軍—學—研深度融合新模式,與軍工企業、國防院校在產業、技術、資本和人才等全面對接,積極推動“民品參軍”、我市優質企業與軍工企業的股權合作,重點推進紅色文化、專用車、光電、冶金新材料加工制造、特種食品加工、醫療合作等六大軍民融合產業,實現“新古田,新融合”,努力打造國家軍民融合發展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試的試驗區、以軍魂為核心的軍民融合政治工作示范區、國家級軍民結合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和經略海洋的保障基地。
10.打造“中國專用車之城”。以龍巖經濟技術開發區(龍巖高新區)及龍州工業園為載體,帶動全市各縣(市、區)多層次差異化發展。進一步深化與央企、軍工企業的合作,全力推動專用整車制造及零部件企業發展,大力發展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環衛、應急電源、通訊指揮、防恐防爆、高空消防、冷鏈物流、高機動越野車和半掛車、專用貨車等各類專用車,向全系列多產品拓展。支持專用車企業從生產領域延伸到工程服務領域,全力打造成全國專用車研發與制造基地。
11.打造“中國綠色礦都”。以紫金礦業龍頭,加快延伸產業鏈,有效提升本地資源利用率,壯大龍巖礦業經濟。積極融入國家“一帶一路”發展大局,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按照“采礦在境外、精深加工在本土”思路,支持紫金礦業、馬坑礦業、龍巖高嶺土等礦業企業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參與國外優質礦山企業收購或重大項目投資并購,壯大優化資源儲量。積極通過紫金礦業“帶路”,加快本地企業“走出去”步伐,發展與礦業相配套的礦業機械、服務配套、礦山工程、現代農業、金融、物流等“礦業+”產業板塊,做大做強我市礦業產業及關聯產業。加強生態環保,建設礦業強市,全力打造儲量較大、配套較全、研發能力較強的“中國綠色礦都”。
12.加快發展“互聯網+”經濟。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與我市現有產業結合,培育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統籌規劃建設電子商務園區、物流園區、快遞園區等,提升區域電子商務綜合配送能力。加大國家級、省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建設力度,積極推動淘寶·特色中國龍巖館發展,積極引進國內知名電商如京東、1號店等拓展農村市場。鼓勵龍頭企業供應鏈向行業電商平臺發展。加快“物聯龍巖”應用基礎平臺建設,鼓勵發展B2B等電子商務模式。優先發展車聯網、智能家居、人體感知、智慧城市等集成應用,深度推進環境監測、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的互聯網集成應用。培育以網絡為運營環境的現代服務業,建設交通、旅游、教育、健康、醫療、環境、城市、社區以及廣電高清電視等智慧應用云平臺,構建“平臺+應用+終端+內容”四位一體的智慧云服務體系。發展大數據產業,開發建設經貿、科技、輿情、金融、視頻、健康等大數據平臺,推動政務、生產、流通、公用事業等領域大數據應用。支持推進智慧社區、智慧鄉村、智慧城市建設,開展“數字家庭示范村”建設。
13.加快發展智能制造。組織實施一批智能制造重點項目,提升裝備數控化水平,開展成套設備及生產系統的智能化改造,加大力度推進“機器換工”。引進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智能化儀器儀表等智能制造裝備及關鍵功能部件的生產項目,發展無人機、智能安防、智能家居、遠程環境監控終端等智能終端產品,開發智能環保裝備、工程機械、專用車及成套設備等,發展智能裝備制造業。
?。ㄈ┌l展特色現代農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堅持用工業理念做大農業、用現代流通理念做活農業、用科技理念做強農業、用生態理念做優農業,發展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
14.穩定糧食生產。嚴守210.5萬畝基本農田紅線,大力改善農田基礎設施,積極發展旱糧生產,確保糧食生產面積穩定在270萬畝,糧食總產穩定在100萬噸。
15.發展品牌農業。按照標準化、品牌化的要求,做大做強“閩西八大干、八大鮮、八大珍”等系列地方特色產品,做大做強以“綠色、生態、優質、安全”為標志的品牌農業;加大地方特色產品的宣傳營銷力度,積極發展冷鏈物流,切實提升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加快培育肉制品綜合加工、休閑食品、飲料、花卉、茶葉、油茶、竹木等產業集群,因地制宜發展觀光農業、休閑度假、農村文化創意等服務業,拓展延伸農業產業鏈,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16.強化農業發展創新。實施種業創新和產業化工程,加強槐豬、河田雞、連城白鴨等14個列入國家和省保護名錄特色種質資源的提純復壯、保種選育和開發利用。健全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大力發展設施農業,提高農業科技化、機械化水平。深化龍臺農業合作,提升上杭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漳平臺灣農民創業園、連城福建農民創業園建設水平。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推進互聯網與農業的深度融合,拓展農產品市場。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設立國家級農產品檢測檢疫中心,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加強農產品流通設施和市場建設。
17.持續深化農村改革。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穩妥開展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盤活農村閑置土地??偨Y提升林改“武平經驗”,繼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和農村小型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持續增加農業投入,創新財政和金融支農方式,健全農業保險體系,提升“三農”綜合保險發展水平。大力培育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面提升國家級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范市建設水平。
?。ㄋ模┲Πl展外向型經濟,提升對外開放水平
主動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全面對接福建自貿區建設,大膽先行先試,提升我市開放發展水平。
18.打造開放平臺載體。加快建設廈龍山海協作經濟區,支持縣(市、區)建設山海協作園區,積極組織申報福建金銅產業園區,發揮各級各類開發區(工業園區)的承載作用,突出產業鏈招商,更加注重引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改進招商方式,發揮“11·8”博覽會、旅游節、美食節等平臺載體作用,積極拓展境內外招商市場,鞏固臺港澳和東南亞利用外資,鼓勵現有外資企業赴境外融資返程投資,提升利用外資總量。發揮客家祖地優勢,以龍巖籍在臺港澳地區、東盟國家同胞和華人華僑為重點,充分運用宗祠文化、家譜文化、尋根文化、“王景弘故里”品牌及漳平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等平臺,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倡議,促進龍巖與臺港澳地區、東盟國家的人文、經貿合作交流,加強國際友城合作。加強與長三角、珠三角的互動合作,積極發揮閩粵贛十三市、泛珠合作機制作用,協調推動跨省鐵路、公路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的統籌布局和規劃建設,加快設立贛龍、粵龍合作產業園。
19.提升對外貿易水平。加快培育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外貿競爭優勢,擴大生產性企業出口比重。進一步發揮國家級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作用,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積極推動跨境電子商務發展,鼓勵企業通過參加境內外展會、設立境外網點等方式開拓國際市場。積極發揮龍巖陸地港和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作用,爭取設立保稅物流中心,全面對接福建自貿區建設,在條件成熟的縣(市、區)、園區建設口岸聯檢機構。積極落實ECFA協議,突出對臺貿易,鼓勵對東盟國家的全方位合作。
?。ㄎ澹娀A設施建設,提升支撐保障能力
統籌規劃布局,拓展建設空間,加強各類基礎設施協調銜接,加快構建支撐有力的現代基礎設施體系。
20.構建綜合交通樞紐。建設綜合交通、智慧交通、綠色交通和平安交通,構建便捷舒適的公眾出行服務體系和經濟高效的現代交通物流體系。加快“東進”通道及市區交通一體化建設,完善干線路網結構。加快廈蓉線漳州天寶至龍巖蛟洋擴容工程、永定至上杭高速公路、龍巖高速公路東環線、永定至南靖高速公路、廈蓉高速公路小池互通、莆永高速公路坎市互通、長汀河田至連城文亨等高速公路項目建設,逐步推進環龍巖中心城區高速公路市政化建設,開展廈蓉高速公路永定聯絡線、長汀至武平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加快中心城區至古田景區、土樓景區快速通道、國道319線新羅適中至東肖公路工程項目等重要干線項目建設。
加快快速鐵路建設。圍繞建設閩粵贛邊區域性鐵路交通樞紐,全力推進龍廈四線高速鐵路建設,構建與廈門“半小時經濟圈”;加快推進南三龍鐵路、浦梅鐵路建寧至冠豸山段、龍巖經梅州至龍川快速鐵路等項目建設,加快規劃昆福鐵路韶關至龍巖段、龍巖經永定至梅州鐵路擴能改造、漳泉肖鐵路擴能改造等鐵路項目。研究推動中心城區到古田、冠豸山、土樓城市軌道交通前期工作,適時推動城際軌道交通建設。到2020年,新增鐵路里程215公里,實現縣縣通鐵路。
加快完善普通公路網。優化城鄉路網結構,加快推進普通國省干線城鎮過境路段、城市出入口、擁堵路段提級改造工程,加大縣、鄉公路網提級改造力度,提高通鄉通村公路等級,提高農村客運通達深度。
加快發展航空航運。推進龍巖冠豸山機場擴能改造、通用機場等項目,開辟新航線,拓展空中通道。
加快客、貨樞紐場站建設。加快綜合交通樞紐、公交站場、客運樞紐站等項目建設,提升城鄉客運一體化服務水平,建成集鐵路、公路、城市公交等為一體的“零換乘”綜合客運體系。推進一批公共服務型貨運物流園區、城鄉配送中心、物流站點建設,逐步建立現代交通物流服務體系,實現物流“無縫銜接”。
21.構建能源保障體系。調整能源結構,發展新型能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進華潤(永定)湖坑風電等風電項目和光伏發電項目建設,推廣太陽能建筑一體化應用。支持龍巖坑口電廠“上大壓小”項目建設和漳平電廠熱電聯產建設、推進2×1000MW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機組。開展龍巖核電、抽水蓄能電站前期工作。建設龍巖500千伏卓然二期輸變電工程,完善220千伏輸電網絡和110kV及以下配電網絡。繼續實施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工程,有效解決農村供電“卡脖子”和“低電壓”問題。加快海西天然氣管網二期(南靖—龍巖段)、中石油西氣東輸三線龍巖段以及城鎮天然氣管網、液化天然氣站等設施建設,到2020年中心城區、所有縣城全部使用天然氣。
22.完善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快公交場站、城鄉物流快遞配送站、充電站(樁)建設,推進快速公交專用通道建設,推動公交向郊區和周邊主要鄉鎮延伸,擴大公交覆蓋范圍,有效解決居民出行及交通擁堵等問題。
統籌電力、通訊、給排水、燃氣等地下管網建設,加強對停車場、公園、廣場、綠道等開敞空間建設和管理。加快城市自來水廠、集鎮供水廠和配套管網建設,提高城鄉供水保障和水質檢測能力。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提升城市排水防澇能力。
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實施信息化提升改造工程和網絡帶寬工程,形成充分共享的信息網絡,到2020年互聯網普及率達到80%以上。加快實施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教育、智慧醫療、平安城市等智慧城市應用工程。
23.提升水利保障和防災減災能力。創新水利建設管理體制機制,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以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重大水利項目建設運營,加快實施萬安溪引調水工程,汀江、九龍江、閩江流域防洪工程及一批重點水庫、煙草水源、農村安全飲水鞏固提升工程。
加強森林、氣象、農業、地震、人民防空等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實施森林火災預警防控工程,推進防火林帶、防護林工程、重點火險區治理等項目建設。建設氣象防災減災重點工程,完善氣象監測預警服務體系。建設地震預警系統,開展全市地震活動斷層探測及地震危險性評價工作。強化農作物病蟲害防控、動植物疫病疫情防控、冰凍災害防控。構建覆蓋至全市所有鄉村的災害實時監測預警體系,加強重點區域地質災害綜合治理以及救災物資儲備庫、應急避災場所、消防安全、應急通信等設施建設,提高防御自然災害能力。
(六)堅持城鄉統籌,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
堅持“現代骨、傳統魂、自然衣”和“全域龍巖、多規融合”的理念,著力構建以中心城市為核心、以縣域城市為紐帶、以中心鎮為基礎的梯次銜接、功能配套的新型城鎮體系。
24.強化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呼應海西城市群發展,深化實施“東張西望”戰略,推動廈泉漳龍同城一體化;謀劃新的城市發展空間,提升中心城市的聚集輻射功能、服務功能和樞紐功能。加快推進中心城市“一環一軸四縱五橫”主干路網,推動中心城市(含高坎、龍雁、古蛟)區間高速公路市政化管理,密切東肖、紅坊、鐵山、北翼、南翼等組團與主城區的干道聯系,建成“環網相連、節點暢通、高效便捷”的立體化城市路網。新區拓展與舊城改造并重,加快規劃建設東肖新城,建設國際養生養老休閑度假社區;適時啟動推進蘇溪、華龍等棚戶區(危舊房)改造,建成配套齊全、環境優美的人居社區。把閩西紅色文化、客家文化、閩南文化等傳統文化遺傳基因,融入城市規劃建設,突出打造以鄉土、鄉情、鄉愁為主體的文化生態環境,彰顯城市魅力。改進城市管理工作,理順城市管理體制,提升城市形象。
25.支持縣域城鎮和鄉村建設發展。促進縣(市)域產業集聚、人口集中,增強集聚輻射功能,精心打造具有地域特征、現代內涵和人文特色的特色縣域城市。著眼于推動農村人口的就近就地城鎮化,按照“規模適度、產業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約”要求,扎實推進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和“小城市”培育試點工作,推動強鎮擴權改革,鼓勵試點鎮在管理服務、財稅、土地、基礎設施投資、房地產、就業、金融等領域先行先試,使其成為聯結城鄉的重要節點。加大中心村、特色村培育建設力度,深入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優化農村人口和村莊布局,完善農村社區公共服務體系,深化村莊垃圾、污水處理等人居環境整治,改善農村面貌和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全面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古村落的保護,促進城鄉文化內涵的挖掘提升。
26.有序引導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深化農村綜合配套改革,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益、宅基地用益物權、集體經濟收益分配權,解除農民進城后顧之憂。建立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機制,促進農業轉移人口享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依法將農業轉移人口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險或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范疇,建立多元化城鎮住房保障體系,引導農業轉移人口融入城市社會。
27.推進產城互動融合發展。完善空間規劃,提升產業層次,強化基礎設施,拓展公共服務,推動老城區“退二進三”改造、新城區強產、開發區(工業區)布城,讓人、產、城在空間分布上更加合理均衡,形成產城融合發展新格局。
?。ㄆ撸┨嵘鷳B文明,推動可持續協調發展
鞏固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成果,創建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彰顯山水園林城市特色,建設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型城市。
28.改善生態環境。全面推進環境污染綜合整治,重點加強水污染、大氣污染、土壤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以及固體廢物污染防控工作。深入開展九龍江、閩江、汀江等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加大中心城市內河整治力度,推動建立更加科學合理的流域上下游補償機制;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加快污染企業搬遷改造,實施“煤改電”、“煤改氣”工程和重點行業脫硫、脫硝、除塵改造,淘汰黃標車和老舊機動車,淘汰10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按照“進則全勝、不進則退”的要求,進一步總結提升“長汀經驗”、打造“長汀足跡”,加大水土保持和水生態修復力度,加強植樹育林,提高森林質量,強化水源地保護和治理,到2020年全市水土流失率控制在6%左右。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控、土壤污染源頭綜合整治和重金屬污染防治。加強生態功能區、生態帶保護和建設。
29.打造低碳城市。增強全民節約意識,推進節地、節水、節材工作,加強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打造節約型社會。健全節能減排激勵約束機制和統計監督體制,推進節能由工業節能向交通、建筑、居家生活等領域延伸。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綠色低碳產業,加強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推廣清潔生產,淘汰落后產能,抑制高耗能產業過快增長。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嚴格重點污染源達標排放,嚴格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加大能源結構調整力度,積極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加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加快打造低碳經濟、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生活、低碳環境、低碳社會“六位一體”的低碳城市。
30.完善支撐體系。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建立生態紅線管控監督、協調和考核機制。制定實施與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相適應的評價指標體系和考核辦法,大幅提高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在評價體系中的指標權重。建立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責任制和行政問責制,實行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度。加強環保監管“一崗雙責”制度落實。探索市場化生態補償治理模式,推進排污權、碳排放權等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探索水權交易市場化運作,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加強縣、鄉(鎮)基層環保能力建設,加強生態法制宣傳教育。
?。ò耍┙∪L效機制,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31.深化精準扶貧。組織實施《長(?。┻B(城)武(平)扶貧開發試驗區發展規劃(2015-2020年)》,積極探索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扶貧攻堅路徑。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堅持分類施策,深化生存救助、就業輔助、生產扶持、住房建助、醫療援助、就學資助、科技幫扶、社會捐助、結對扶助“九到戶”舉措。采取部門掛鉤、資金捆綁、干部駐村三位一體的綜合措施,確保精準幫扶到村。實施電商扶貧、產業富民、造福工程危房改造三大工程,構建精準扶貧平臺。繼續加大對革命基點村、少數民族鄉村的扶持力度,加快科技扶貧示范村和示范戶建設,加強貧困村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加大金融扶持,拓展“龍頭企業+基地+農戶”小額信貸發放模式,加大林權抵押貸款、農戶林業小額貸款投放。
32.加強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支持通鄉鎮、建制村公路提級改造和縣鄉路網連通完善,加強主干道連接點建設,促進縣際、鄉村公路網結構優化升級,改善貧困村路網狀況,提高農村公路安全水平和整體服務功能。全面提升農網供電質量和可靠性水平,提高電網應對自然災害和保障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加大對貧困村農田水利設施的維護與建設的支持力度,全面解決貧困村飲水安全問題。推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互聯網“三網融合”,加速實現無線通信信號全覆蓋,滿足“互聯網+”發展需要。
?。ň牛┰鲞M民生福祉,共建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33.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方向,增強政府職責,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逐步擴大基本公共服務范圍,提高保障標準,健全覆蓋城鄉、延伸基層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著力解決城鄉、縣域、群體之間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差距問題。推進中心城市優質資源向周邊縣域輻射延伸。推動非戶籍常住人口與當地城鄉戶籍人口享有同等待遇的基本公共服務。建立基本公共服務財政支出增長長效機制,優先安排預算用于基本公共服務。廣泛采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提供公共服務,在新建公共服務項目中,逐步增加使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比例。
34.提升教育發展質量。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大力扶持普惠性幼兒園發展,擴大學前教育資源。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大力推進義務教育資源優化整合,提升城鄉義務教育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水平,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逐步縮小區際、城鄉、校際差距。全面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率先從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施普通高中免除學雜費。完善資助政策和方式,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加快建設與龍巖產業發展相適應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深入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動職業教育集團化,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集中優勢資源推進高水平大學建設,支持龍巖學院建設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支持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建設以工科為主的高水平職業院校,爭取把龍巖技師學院納入高校序列。提前謀劃適應全面放開兩孩的教育資源配置。強化規劃調控、優先建設,統籌推進市、縣中心城區基礎教育配套項目與片區開發。加強教師隊伍特別是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提升師德師風建設水平,推進城區校際和城鄉教師交流。深化招生考試制度和教育教學改革,建立個人學習賬號和學分累計制度,暢通繼續教育、終身學習通道。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興辦教育,完善民辦教育公共財政補貼、購買服務和獎勵激勵制度。扶持特殊教育發展。
35.推進健康龍巖建設。全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完善新型公共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增強人民體質,建設健康龍巖。加快推進國家深化醫改試點城市建設,穩妥推進城市公立醫院和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及符合醫療行業特點的人事薪酬制度,完善醫療服務價格、醫保支付方式和財政補貼水平的“三合一”機制。優化醫療衛生機構功能布局,加快完善醫院基礎設施和關鍵設備配置,健全上下聯動、銜接互補的醫療服務體系。深入實施“互聯網+分級診療”,推進“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構建分級診療新模式。推廣提升基層醫改“長汀模式”,完善基層醫療服務網絡,健全社區醫生和居民契約服務關系。加強疾病預防控制、衛生監督等專業公共服務機構和隊伍建設,提高重大傳染病、地方病、慢性病、職業病防治能力。加快發展中醫藥健康服務業,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健康服務業。鼓勵社會資本興辦專科醫院,推進非營利性民營醫院和公立醫院同等待遇。加強衛生人才隊伍建設,保持基層衛生技術人才隊伍穩定。完善基本藥品采購機制,確保用藥安全。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質,促進社會性別平衡。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探索建立體育公共資源共享機制;發揮“冠軍搖籃”優勢,進一步提升舉重、羽毛球、蹦床、射擊等競技體育發展水平,大力發展汀江水上運動、棒球、自行車運動等具有閩西特色的體育健身旅游等產業,促進體育消費。保障婦女兒童和未成年人權益,探索建立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統籌推進慈善、扶老、助殘、救孤、濟困等福利事業發展。
36.推動更高質量就業。落實就業優先戰略,擴大就業與提升質量并重、創業帶動與促進就業并舉,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構建以企業為主體,職業院校、職業培訓機構為基礎,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符合就業需要和職業生涯發展要求的終身職業培訓制度體系,開展困難群體、退役軍人免費接受職業培訓行動。培育一批適應產業發展需要的技能型勞動力。加快公共就業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實現就業管理和就業服務全程信息化。建立完善勞動保障監察、勞動人事爭議調解和仲裁、群體性事件預防和應急處置等勞動關系矛盾調處機制,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37.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實施城鄉居民收入倍增計劃,努力縮小城鄉、區域、行業收入差距,多渠道增加農民家庭經營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建立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最低工資標準調整機制,促進中低收入職工工資合理增長。落實公務員工資正常增長機制,深化事業單位績效工資制度改革。健全工資支付和保障機制,預防和打擊欠薪行為。
38.織牢織密社會保障網。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推進養老、醫療保險從制度全覆蓋走向人員全覆蓋。健全社會保障待遇標準與物價水平掛鉤、與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相協調的聯動機制。推進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政策一體化和基本醫保制度全市統籌。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推進基本醫保與商業健康保險相互補充和銜接發展。提升“三農”綜合保險水平,讓農民得到更多實惠。大力發展信用、責任、意外保險,完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社會救助制度體系,完善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加快建立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制度和疾病應急救助制度。提高工傷、生育保險統籌層次,增強基金統籌共濟功能。推行以公租房為主要保障方式的新型住房保障制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均衡發展機構養老、社區養老、居家養老。
(十)推進閩西特色文化傳承創新,提升文化軟實力
39.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用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共識、匯聚力量。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抓手,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創建。弘揚閩西紅色土地、紅軍故鄉、紅旗不倒的“三紅”精神,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提升公民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水平。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健全社會輿情引導機制,加強網上思想文化陣地建設。推進誠信建設、志愿服務、文明旅游等制度化,深化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推動關心下一代事業更好發展,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
40.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資源。深入挖掘紅色、客家、閩南文化資源,加強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加強福建(永定)客家土樓、長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培田古民居等保護與旅游開發,加強客家家訓館、族譜館等客家文化平臺建設,力爭創建閩西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繼續實施古田會議舊址群等重點革命舊址維修工程,進一步提升閩西紅色文化品牌。加強奇和洞古人類遺址的保護與開發。加快全市檔案信息化進程,促進檔案信息資源共享。推進對臺文化交流合作,精心培育對臺精品文化項目。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和服務方式,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社會資本捐贈興辦公益性文化事業。
41.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布局結構優化升級,提升新聞出版服務、廣播影視、文化藝術三大內容產業創作生產水平,加快發展文化服務業。做大做強骨干文化企業,組建文化旅游發展集團,建設紅色影視基地和客家影視基地。推進文化與科技、旅游、金融、裝備制造、消費品生產等融合發展,搭建文化創意產品成果轉化及人才培養綜合服務平臺。加快媒體數字化建設,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鼓勵和支持民間資本進入文化產業領域,擴大文化的多元供給。探索重大文藝創作項目和活動項目政府購買制度。健全文化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加快發展多層次文化產品市場和文化市場中介,加強文化市場監管,完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
三、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為實現“十三五”規劃提供堅強保證
大力弘揚古田會議精神和蘇區干部好作風,圍繞振紅土地雄風,謀跨越式發展,深化對發展規律的認識,增強領導發展的本領,提升執政能力和依法治理能力,著力讓紅土更紅、清風更清,更好地推動龍巖經濟社會事業發展。
42.完善黨領導經濟工作體制機制。充分發揮黨委(黨組)領導核心作用,科學謀劃發展藍圖,統籌協調改革發展,加強制度化建設,改進工作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強化全委會決策和監督作用。提高決策科學化水平,完善黨委研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定期分析經濟形勢、研究重大方針政策的工作機制,健全決策咨詢機制。完善信息發布制度。
用好古田會議思想建黨傳家寶,加強干部教育培訓,爭創國家級干部教育培訓基地。加強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隊伍建設。優化領導班子知識結構和專業結構,注重培養選拔政治強、懂專業、善治理、敢擔當、作風正的領導干部,提高專業化水平。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探索研究建立激勵創業機制,讓能干事、干成事者有舞臺;懲戒與交流機制,堅決把庸政懶政、能力素質不適應的干部調整下來;責任豁免機制,鼓勵支持改革,寬容改革失敗失誤,讓想干事、敢擔當的干部有激情。深入實施“才智龍巖”戰略,發現、培養、引進和集聚科技領軍人才、企業家人才、高技能人才、電子商務人才隊伍,營造有利于人才成長的綜合環境,形成有競爭力的人才工作格局。
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強化基層黨組織整體功能,提升“紅土先鋒”、“紅土清風”等閩西黨建品牌,建設紅土黨建集群,拓展“黨員e家”網絡服務體系,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創新群眾工作方式方法,提升民情工作機制和聯系服務群眾“四點工作法”,進一步提高服務群眾能力,加快服務型黨組織建設。
全面從嚴治黨,落實“三嚴三實”要求。嚴明黨的紀律和規矩,綜合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推動紀在法前,紀比法嚴有效落實。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強化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健全作風建設長效機制,深入推進糾正不良習氣,樹立清風正氣,堅持不懈糾正“四風”。加大懲治腐敗和治庸治懶力度,構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機制,努力實現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43.加強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切實保障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依法履行職能、行使權力,切實保障各級人民政協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充分發揮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的作用,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橋梁紐帶作用,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最大限度團結動員社會各界、海內外鄉親參與新龍巖建設。切實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加強基層民主,擴大公民依法有序參與政治的權利,完善政務公開、廠務公開、村務公開、黨務公開。
44.推進法治龍巖建設。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龍巖發展,全面提高黨委(黨組)依據法律法規處理地方政務、依據黨內紀律規定管好各級領導班子和黨員干部的能力和水平。積極穩妥推進地方立法工作,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啟動五年立法規劃,建立立法起草征求意見制度和地方性法規審議和表決程序,加強對法規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
加快建設法治政府,依法劃分各級政府及其部門之間的事權和職責,扎實推進依法行政。強化對政府內部權力的制約和監督,推進決策公開、執行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結果公開。
全力推進公正司法,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增強司法公信力。推進“七五”普法工作,持續深化全民法制宣傳教育,建設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推動形成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環境。
45.提升社會治理能力。繼續推進“平安龍巖”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相結合,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參與,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加強社會治理基礎制度建設,建立統一登記、各司其職、協調配合、分級負責、依法監管的社會組織管理體制。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以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為主要內容,構建全市信用信息公共平臺,建立健全多部門、跨地區的守信激勵與失信懲戒機制。
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體制機制,以信息化為支撐健全全民參與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著力加強和創新社區服務管理,按照“重在基礎、重在服務、重在實效”的要求推進網格化工作,基本實現社區建設規范化、村莊管理社區化。創新社會矛盾排查化解機制,健全重大政策、重大項目、重大事項的社會風險評估機制,加強和改進信訪和調解工作,推進信訪體制改革,健全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和司法調解銜接配合機制,有效預防和化解矛盾糾紛。嚴密防范、依法懲治違法犯罪活動,維護社會秩序。
牢固樹立安全發展觀念,健全社會公共安全體系。健全安全生產責任和管理制度,完善“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機制。強化安全生產源頭治理,建立隱患排查治理體系和安全預防控制體系。加快建立食品藥品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食品放心工程”。建立健全與公共安全需要相適應的突發事件應急體系,提升公共安全網絡化、智能化、法制化管理水平。
46.確?!笆濉币巹澖ㄗh落到實處。編制“十三五”規劃要貫徹落實本建議提出的發展理念、主要目標、重點任務、重大舉措。各縣(市、區)要結合實際編制“十三五”發展規劃。各級各類規劃要增加明確反映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的指標,增加政府履行職責的約束性指標,把全會確定的各項決策部署落到實處。
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統一到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龍巖上來,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奮勇拼搏,振紅土地雄風,謀跨越式發展,為開創閩西老區科學發展、跨越發展新局面,為實現“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各項目標任務而努力奮斗!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